作者:张亚平等 来源:《人类分子遗传学》 发布时间:2010-6-11 10:45:40
选择字号:
现代人类形态分化机制研究
 
为揭开人类表型多样性的奥妙,近日,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博士研究生吴东东与导师张亚平院士,系统分析了骨骼发育相关基因群的群体多态性,并与基因组中的其他基因进行比较,发现骨骼基因表现出很高的群体分化。他们的研究成果为了解现代人类形态分化的机制提供了重要线索。
 
据悉,直立行走是人类区别于猿类的重要特征,同时,现代人类也具有很高的表型多样性,这些形态的差异很大部分是由骨骼系统塑造而成的。例如不同人群在体型、骨密度、脸型等方面都表现出巨大差异。但是,关于现代人类骨骼系统快速进化和相应的形态多样性形成的遗传机制目前尚不得而知。
 
从2009年起,吴东东与张亚平系统分析了非洲、欧洲和东亚人群的不同群体之间的群体差异程度。他们收集了100多个骨骼基因,与基因组中其他基因相比,骨骼基因表现出很高的群体分化。通过骨骼发育相关基因群的群体多态性,并与基因组中的其他基因进行比较,发现骨骼基因中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SNP位点)在非洲人群和非非洲人群(东亚和欧洲人群)之间表现出很高的群体分化特征。值得注意的是,这一特点在可能影响基因功能的非同义替代突变中尤为突出,但东亚和欧洲人群之间并没有表现出此现象。SNP位点有的分布在用来编码蛋白质的基因编码区,其中有的位点突变会导致氨基酸的改变,称为非同义替代突变。一般认为,非同义替代会导致蛋白质功能改变。有趣的是,骨骼基因中的高分化SNP在东亚人群和欧洲人群具有很高的衍生等位基因频率,但非洲人群中却没有。
 
该研究结果表明,很可能在人类走出非洲之后,骨骼基因在达尔文正选择作用的驱动下出现了功能变化,导致了人类骨骼系统的快速进化和相应的形态分化,以适应走出非洲后面临的新环境。目前,该研究成果已在国际学术期刊《人类分子遗传学》(Human Molecular Genetics)上在线发表。(来源:科学时报 张雯雯)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读后感言:

验证码: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