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谭明等 来源:《第四纪学杂志》 发布时间:2009-9-3 13:37:55
选择字号:
近千年中国温度变化重建与模拟比较分析

集成的千年代用温度(红色)与模拟温度(兰色)记录对比。纵坐标是温度距平(公元1000-1985年全序列平均值为0值)。绿色虚线是重建序列不确定性的范围。黑点圈出重建记录与模拟结果的高频变化差异。
 
古气候变化研究主要有两个大的方面:古气候变化重建与古气候变化模拟。利用各种代用记录做气候重建能使我们了解气候变化的历史,但要进一步了解是什么因素驱动了气候变化,就需要进行模拟,同时,各种气候模型的模拟结果又需用气候记录进行检验,以考察其“解释”能力,模型根据重建结果进行改进,重组驱动力,并由此揭示出真实的气候变化物理机制。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新生代地质与环境研究室的谭明研究员与合作者利用年分辨率的祁连山树木年轮宽度(反映冬季温度)和北京石笋年层厚度(反映夏季温度)合成标准化的代用序列,并采用中国大区域观测温度记录对之进行校准,由此重建中国大区域近千年来年分辨率的温度变化历史,同时采用海气耦合模型(ECHO-G)模拟了中国近千年来年均温变化(Tan et al. Comparative analysis between a proxy based climate reconstruction and GCM based simulation of temperatures over the last millennium in China. 《第四纪学杂志》Journal of Quaternary Science, 2009, 24(5): 547-551)。
 
作者通过重建记录与模拟结果对比发现,太阳总辐射与温室气体之和能够解释大部分温度变化的低频方差,而两者在高频方面的差异很可能由于模型高估了火山爆发的气候效应(可能性较大),也可能是自然物对极端气候变化响应不敏感造成(可能性较小)。(来源: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更多阅读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查看所有评论
SSI ļʱ
 
读后感言: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糖刹车”基因破除番茄产量与品质悖论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