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非相干光可以实现干涉吗?”问题,北京师范大学应用光学重点实验室教授汪凯戈与熊俊领导的量子光学课题组最近取得重要实验研究成果。他们的研究表明,一般所认为的“要实现光的空间干涉,需要一个相干光源”并不完全准确。被推翻的传统观念形成于18世纪初第一个证明光的波动理论的杨氏双缝干涉实验。自2004年起,汪凯戈与熊俊所在的课题组围绕这个问题展开研究并预言,当用一个完全非相干光源照射双缝时,虽然在干涉观察屏上的光强均匀分布,但通过两个空间位置的强度关联测量,可以再现双缝干涉条纹。
2005年,他们在实验上证实了上述理论预测,并将相应成果发表在《物理评论快报》(
Phys.Rev.Lett.)(94(2005)173601)上。2009年,他们终于以类似诺贝尔奖获得者Gabor的全息术,设计完成了新的实验。实验的不同之处是使用空间非相干光源,同时为实现非相干光的干涉,对全息方法中物光和参考光采取不同衍射构型,从而通过强度分布记录物体全息图。目前该成果已发表在《物理评论快报》(
Phys.Rev.Lett.102(2009)073904)上。(来源:北京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