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纾等 来源:《应用认知心理学》 发布时间:2009-12-29 9:56:58
选择字号:
受灾后人群风险态度变化趋势被澄清
 
继“心理台风眼”现象的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PLoS ONE杂志后,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李纾主持的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汶川地震灾区心理援助应急研究”子课题“受灾人群的心理反应分析及干预方案”又取得了新的进展,有3篇论文相继被SSCI期刊接受,其中1篇已在线发表于《应用认知心理学》(Applied Cognitive Psychology)期刊上。
 
已发表的这篇文章探讨了灾难事件对人们日常行为决策的影响,发现灾后人们更倾向于高估小概率。
 
此前,意大利心理学家Sacco等人基于“9·11”恐怖袭击事件的研究曾提出,灾后人们会更加倾向于风险规避,即在面对风险时人们会变得更加保守。然而,李纾、王文忠和博士生李金珍等人在2008年郴州雪灾和汶川地震后所搜集到的数据表明,在面临“损失”时,人们的确更加风险规避,而在面临“获得”时,却更加风险寻求。这一研究结果并不支持Sacco等人2003年的结论。灾难后的风险态度不能简单描述为更加风险寻求或更加风险规避。更合理的应该是,灾难后人们会表现出更加高估小概率这一稳定倾向。
 
同时,根据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Kahneman和美国行为科学家Tversky在1979年提出的观点,高估小概率可以用来解释人们购买彩票和保险的行为。研究发现,地震后人们对于彩票和保险的购买意愿的确都增强了。
 
进一步分析发现,Sacco等人当时研究所用的变量参数与Kahneman和Tversky所用的参数虽然在“货币价值”上相等,但在“数值”上却并不相等。而数值的大小变化本身就会引起人们在风险态度上的变化。根据李纾在1998年总结的风险态度“四折”模型,对于小的对象,人们在面临“获得”时倾向于风险寻求,而面临“损失”时倾向于风险规避;但对于大的对象,人们则表现出面临“获得”时倾向于风险规避,面临“损失”时倾向于风险寻求。由此可以看出,Sacco等人与Kahneman和Tversky研究中风险态度的差异,很可能是由于对象大小的变化所造成的,而不能简单归因于“9·11”这一灾难事件的影响。
 
此外在已被接受的另两篇文章中,李纾等人还发现,灾难事件后人们的时间折扣率更高,即灾后人们更倾向于要现在的获得,承受以后的损失;灾难事件后人们在同伴比较问题上的过分自信水平降低,灾难事件似乎使人变得更理性。目前这两个研究已分别被《风险分析》(Risk Analysis)和《应用社会心理学》(Journal of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期刊接受。
 
李纾等人的这一系列研究澄清了受灾人群的心理反应和风险态度变化趋势,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灾后人们的心理与行为,并为灾后决策和干预提供心理科学的理论依据。(来源:科学时报 顾敏 李晨)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读后感言:

验证码: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糖刹车”基因破除番茄产量与品质悖论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