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决定物种多样性?这个问题被《科学》杂志列入125个重要科学前沿问题。近日,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以下简称青藏所)研究员汪涛联合瑞士巴塞尔大学、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和北京大学的研究人员在一项新研究中通过重建末次冰盛期以来青藏高原高山树线演变历史,发现了古树线波动塑造了青藏高原高山特有物种多样性格局。相关成果2月20日发表于《自然—通讯》。
青藏高原发育着独特的植物区系。其中,高山特有物种占比超三分之一,是世界生物多样性版图的热点区域。普遍认为,青藏高原的隆升促使高原植物区系的起源,而第四纪的周期性气候波动则促进了高原植物的辐射分化与种类多样化。
论文通讯作者汪涛介绍,前期研究发现,在气候变暖背景下,高山树线上升显著压缩了高山特有物种的栖息地,威胁特有物种生存。那么,除了第四纪气候波动外,树线波动是否影响高山特有物种多样性?这是一个全新的命题。
科研人员综合60万个亚米-米级目视解译样点、30米分辨率卫星遥感数据和湖泊沉积物孢粉记录等,构建了气候驱动的高山树线变化模型,探究了历史气候和树线变化对高山特有物种多样性空间格局的影响。
研究表明,青藏高原平均树线海拔在末次冰期最低(约3426米),全新世大暖期间达到最高(约4187米),比当前的平均树线(约4009米)高约180米;冰期与间冰期树线波动幅度高达850米,导致间冰期高山特有物种栖息地面积仅为冰盛期的约50%。
研究还发现,末次冰盛期以来,树线和气候的波动幅度反映了环境的稳定性,二者共同塑造了不同群落特有物种组成差异的空间格局:环境波动越大的地区,不同群落物种组成差异越小,同质化程度越高。
“剧烈的环境波动激发生存环境过滤机制,对物种进行适应性筛选,使得不同群落物种组成趋同;反之,稳定的环境允许物种产生更高的生存环境专一性,使得不同群落的物种组成趋异。”论文第一作者、青藏所和兰州大学联培博士生徐进峰说。
值得注意的是,末次冰盛期以来,气候波动对特有物种不同群落物种组成差异格局的影响显著小于树线波动,这归结为高山地区地形的异质性为特有物种提供了“微型避难所”,缓解了剧烈气候波动导致的物种组成同质化。
研究团队提出,未来高山特有植物区系将面临高山树线快速上升和剧烈升温的双重压力,不同区域物种组成同质化程度将增加,高山特有物种多样性丧失风险也将加剧。
该研究对前瞻特有物种多样性的未来变化,以及制定相应保护策略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末次冰盛期以来青藏高原高山树线演变历史。图片来自作者
?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5-57036-w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