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 发布时间:2024/7/20 21:23:36
选择字号:
工科女博士写了篇文言文致谢,网友:学材料的,有“才”有“料”!

“数载苦学钻研之路,
如沧海寻一漏,蓬山列蚍蜉。
常于暗夜灯黄处静思遭逢,
感今之所得
为他人相授者十之 八九
孤身自谋者不足一二。
因而幸其有感,执笔于心。”
图片 图片
近日,浙江大学官方微信公众号
发布了一篇特别的毕业论文致谢
洋洋洒洒千余字
全部用文言文写就
感恩父母、感谢师友
笔触细腻婉转、动情又真诚

有些出人意料的是

这篇致谢的执笔者
并非文史哲专业出身
而是浙大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主攻GeTe基热电材料
性能研究和机理分析的博士生
张敏
图片
在学业上
张敏选择材料学专业
是出于兴趣
在生活中
她写诗词、读古文
在笔记本上摘抄下动人的语句
同样是兴趣使然

图片

张敏是工科女生
也是“不折不扣”的古典文化爱好者
两个身份碰撞在一起
才有了这篇“文言文版致谢”
张敏说,“作为一个工科生
日常面对的多是理性的叙事方式
而论文致谢
更像对这些年成长过程
和情感体验的总结
我想用更浪漫的方式去表达”
张敏认为
致谢是论文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因为每一个人都是从“小白”起步
得益于师长、同学的指导与帮助
才逐步具备了独立进行科研的能力
一篇论文写到最后
应该拿出足够的真诚与敬意
对那些在科研之路上扶助过自己的人
郑重地道一声谢谢
因此,张敏写的时候很投入
经常陷入回忆中
“我觉得这几年过得很有意思
想到一些人和事就觉得很感动”

图片

张敏(右二)在参加学术会议

“古之学者有言
为学莫重于尊师”
求学路上,首先要感谢的是老师们
走上科研道路之初
由于对课题不熟悉、缺乏经验
张敏多次实验都以失败告终
导师朱铁军教授
“选拔余于青黄稚嫩之时
不吝解惑授业之恩”
帮助她走出了沮丧和迷茫
另一位亦师亦友的合作导师
是付晨光研究员
“勤勉于内,事必躬亲”
从论文的撰写到实验室管理
对学生的帮助与支持
体现在方方面面
付老师积极乐观的心态
也帮助张敏和同学们
“渡过了很多难关”
一路遇到“善待问者如撞钟
致格物篇如破竹”的良师
张敏将他们的名字一一列出
字里行间满是感激之情

图片

张敏(一排右三)所在课题组
“学贵得师,亦贵得友”
张敏也在文中细数了
与同窗挚友间的宝贵情谊
每个被列出的名字后
都珍藏着一段难忘的时光
她所在的课题组氛围融洽
大家在科研探索上相伴前行
他们有专门的文献分享交流会
互相帮助在专业领域不断精进
“学习和传授
也是科研能力的一部分
与他人互帮互助的相处方式
也能体现一个人的科学素养”
临别之际,回溯过往
张敏很珍视“桂花载酒游百里
春和年少向东风”的美好回忆
也相信“无论多少年过去
我都会记得校园中的那些时光
记得当时的感动”
图片
展望未来
张敏有意继续从事
与其研究方向相关的半导体行业
她的小目标是
“利用读研期间的所学
为半导体行业
带来一些创新性的成果”
这篇用心写就的致谢
让网友感动
“学材料的姑娘,果然有‘材料’!”
“有实力、有情怀的小姐姐!”
“心怀理想,懂得感恩
这姑娘,未来可期!”

图片

或许,文言文
并不是这篇致谢最大的亮点
字里行间
闪烁的温暖与热忱才是
天地辽阔
祝张敏们飞上梦想的“青云”!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大规模调查揭示万余种食物相关微生物 科学家揭示超铁元素核合成新机制
6000年古迹揭示石器时代建筑者的工程智慧 森林可持续经营:给陆地碳汇扩容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