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江庆龄 来源:复旦大学 发布时间:2024/7/5 13:44:22
选择字号:
AI如何推动高校体系化创新?校长共话人才培养

在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主题论坛“人工智能:科研范式变革与产业发展”的圆桌讨论环节,复旦大学校长金力、同济大学校长郑庆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吴枫以及上海科技大学副教务长虞晶怡,共同探讨了人工智能(AI)时代的大学如何站在科技创新的最前沿,推动AI与科学研究的深度融合,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端人才。

图片由复旦大学提供

未来的科学研究数据驱动还是科学假设驱动?金力认为,有好的假设,才能有更好的科研。当今科学可以分成两部分,其一是基于传统范式提出好的假设,其二是科学智能驱动的假设。基于数据高效产生假设并辨别其是否靠谱,是对AI的要求。科研人员则应具备能挑、会挑的能力,能够判断假设的质量,进而让AI进化。科学智能的核心价值,正是通过AI大幅提升其判断假设质量的效能。未来的技术颠覆者将是年轻人,复旦大学不仅做科学智能(AI for science),更要培养AI人才。

郑庆华表示,高校仍是当今科技知识的策源者与创造者,但企业在明确和把握社会需求方面有独特优势,企业得以为高校的科学研究提供方向与目标。大学和企业互为补充,如同硬币的正反两面,应当相互赋能、相互成就,在产教融合推动科学研究的进步。学校要以任务驱动的方式推动学科融合发展,不断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和认识体系,让高校在解决技术问题、培养AI时代的卓越人才方面发挥独特的优势。

谁对科研突破起到了更大作用?吴枫表示,高校和企业各有优势,高校的科研模式是老师带领学生,企业的科研模式强调团队创新,因此企业有系统性的创新能力。有价值的研究问题通常来自于企业,以工科为主的高校要拥抱企业,培养满足产业需要、具有科研创新能力的学生。虽然大家当前主要关注AI的实际应用,但AI对助力基础科学发展也同样具备巨大潜力,高校应注重创造良好的学科交叉氛围,建立完善成套的AI科创管理制度。

虞晶怡坚信,高校不仅是AI发展的策源地,也是长期主义的重要堡垒,高校教师具有浓厚的创新精神。在AI时代,高校教师应密切关注业界的需求与问题,通过基础研究和扎实的基础知识,为解决业界需求提供创新解决方案。同时,业界也应积极寻求与高校的合作,通过资源共享和知识交流,共同推动AI领域的发展。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看,学科交叉融合在培养复合型人才方面非常重要,高校教师应主动与不同领域的学者建立联系,通过跨学科的对话促进教学和科研的创新。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征集|2024基金放榜!你杀出重围了吗 1吨月壤可产50人1天饮水
肉眼可见!JUICE将飞越地球和月球 航迹云带来更多气候变暖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