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两会,我的一个提案是建议尽早正式发布基因编辑动物安全评价指南,并制定和发布农业用基因编辑动物的评审细则,让基因编辑动物的研发单位对产业化路径能有清晰的预期。”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曹晓风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说。
近几年,国际基因编辑技术应用快速发展。其中,基因编辑植物的产业化发展较早,很多国家已出台相应的简化监管政策,并有一批基因编辑作物获得商业化批准。国际上,基因编辑动物的产业化虽然发展较晚,但日本、阿根廷、巴西、美国、英国等多个国家已经出台了相关简化监管政策,并有一些产品获得商业化批准,如阿根廷的基因编辑罗非鱼,日本的基因编辑红鲷鱼、虎豚、比目鱼,美国的基因编辑牛,哥伦比亚的基因编辑猪等。
“这些应用态势充分证实了基因编辑技术具有引领农业育种发生颠覆性变革的潜力。”曹晓风说。作为生物学领域的一线科学家,近三年来,她的提案连续聚焦这一前沿技术,并多次获得全国政协批复。
据介绍,我国在2022年发布《农业用基因编辑植物安全评价指南(试行)》,2023年发布《农业用基因编辑植物评审细则》,至此基因编辑植物产业化前的安全评价有了明确的政策法规依据。2023年至今,我国已经批准3个基因编辑作物产品,基因编辑作物的产业化已经成功迈出第一步。
而在基因编辑动物的政策制定方面,农业农村部已经启动了《农业用基因编辑动物安全评价指南》的制定工作,并在2023年6月向社会有关单位和专家进行了意见征集,但由于指南尚未正式发布,目前基因编辑动物的研发单位只能按照转基因动物进行安全评价和申报。
“从监管的角度看,基因编辑技术属于生物技术的一种,但一部分基因编辑产品可以不引入外源基因片段,与传统育种所得到的生物体无法区分。”曹晓风说,因此,在农业应用中,对这一类新技术需要根据其应用特点制定合理有效的监管政策,既保证该技术应用的安全性,又能发挥这类技术的潜力,将其充分应用于育种领域,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为此,曹晓风建议尽早正式发布基因编辑动物安全评价指南,助力企业规划相关的产业化路径。同时,基因编辑动物的安全评价应基于个案分析的原则,简化安全评价的数据要求,并优化申报流程,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给研发单位减负。此外,还应启动对基因编辑动物安全评价后向产业化应用过程相关政策的研究和制定工作,为基因编辑动物的产业化做好准备,在政策层面为基因编辑动物产业化指明方向并营造良好的环境。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曹晓风。本报记者冯丽妃摄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