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调研中,全国政协委员、武汉市副市长孟晖不止一次听到科学家诉苦:“科技成果辛辛苦苦搞出来了,却被锁在抽屉里‘睡大觉’,太痛心了!”
?
孟晖 受访者供图
最近两年,为了搞清楚科技成果“沉睡”的现状及其根源,他深入多家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企业调研,与几十位院士、科学家、科研工作者深入交流,掌握大量第一手资料。
“大量‘沉睡’科技成果有待唤醒!”孟晖告诉《中国科学报》,尽管国家先后出台多项政策,探索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部分所有权和长期使用权,但是,眼下依然有相当比例的科技成果在“沉睡”。相关数据显示,我国高校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仅为3.9%,其他科研单位仅为13.3%,企业为48.1%。
“这是一种巨大的浪费!”调研中,一位科研人员告诉孟晖,当今社会科技迭代速度惊人,面世一定时间的科技成果如果没有实现转化落地,技术路线就可能落后甚至被淘汰、被宣告“死亡”。
都知道科技成果应该转化,但为什么转化率不尽如人意?孟晖在调研笔记中,清楚地梳理出两个方面的问题。
客观上,职务科技成果转化流程不畅。部分科研单位成果转化流程存在审批周期长、环节复杂等问题。尤其是职务科技成果以作价入股方式转化时,转化过程中股权的取得、转让,以及后续的股权变动都需要经过严格的国有资产评估、审核、备案。这对初创企业快速成长,进而抢占市场份额造成了不小阻碍,同时也容易让投资者进入观望状态,导致转化进程滞后于市场需要。
主观上,部分科研人员开展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不高。有的科研人员申请成果专利为的是支撑报奖、评职称,而非有效转化;还有的是为了知识产权保护的自我防御需要,而非推动产业技术提升。这就导致很多科研人员在完成一个科研项目后,急于马上启动下一个项目,上一个项目形成的科技成果即被锁进抽屉,进入“沉睡”状态。
最近两年,不论是在东湖科学会议、武汉科技创新大会,还是在国际光化学技术与产业大会、全国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大会等科技活动中,往往都能看到孟晖的身影,他总是听得最为认真的人之一。用他的话说,一方面是本职工作需要,另一方面也是在履行委员调研职责,“希望掌握更多情况,推动一些问题解决,为科学家营造更好的创新环境。”
经过长期的观察、调研,以及深入思考,今年两会上,他提交了一份相关提案,呼吁对职务科技成果,根据未组织实施转化的不同年限,分类优化转化。通俗讲,成果搞出来,若干年内单位如果用不上,就让科学家自己转化,或者交给市场主体转化,单位不要掣肘。
“很多问题涉及面较广,不是一城一地的事,全国两会这个共商国是的平台,是推动解决问题的‘进度条’向前一步的机会。”孟晖表示。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