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周过年,大家要注意一下!”
2月2日,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空间环境预报中心的预报员们,开了龙年春节前的最后一次周会,说话的人是预报员苗娟。
在场的其他7位预报员,也都紧盯着大屏幕里的橘黄色太阳。太阳上有两处黑斑,太阳边沿上的烈焰正蠢蠢欲动。
龙年春节快到了,苗娟的心里有点忐忑。
12年前,也是龙年春节,一次突如其来的太阳风暴,让她和她的同事们惊出一身冷汗。那次太阳风暴被国际同行称为“中国龙事件”,耀斑强度达到M8.7级,对地球造成了当时10年内最强烈的高能质子冲击。
“中国龙事件”的前兆出现在大年初一晚上,苗娟是当时的值班人员。监测到太阳异常数据后,她的第一反应是“坏了!”凭着经验,苗娟判断,未来24小时内可能出现大爆发。
面对突发的太阳爆发活动,如果反应不及时,卫星会出现轨道下降甚至失联的问题,空间站的宇航员也会面临健康威胁,地球上的通讯导航系统也会随之受到影响。
苗娟赶紧召集预报员回岗。很快,接到消息的同事们从四面八方赶回预报中心,确认事件、通知预警中心、发布通报、向载人航天用户发布警报……
今年大年初一,又到了龙年,还是苗娟值班。
年前的最后一次预报员周会讨论认为,“下周太阳活动水平低至中等,有可能产生M级耀斑,地磁以平静至微扰为主”。
但苗娟还是不放心,毕竟在假期出现的突发事件不在少数,如2003年的“万圣节风暴”,2010年的“清明节事件”,2012年的“中国龙事件”,2017年的“中元节事件”……
比起12年前,苗娟和她的同事们在应急能力上提升了许多,但与往年相比,太阳进入了新的活跃高峰,一切都变得更加难以预料。
为了应对2024年太阳活动高峰期,他们早已召回了3位转至其他岗位的“老”预报员。
预报中心的发端可追溯至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钱学森先生亲切地称这里的工作人员为“红色预报员”。预报中心自1992年正式成立,成为国际空间环境服务组织(ISES)中国区域警报中心(RWC-China)的业务运行机构,为全球共同应对空间天气灾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中国贡献。
预报中心至今一共有42位预报员,每位预报员都有自己的专属编号。01号预报员是空间环境研究预报专家龚建村,曾带着团队在1999年成功预报出我国第一艘载人航天试验飞船神舟一号发射期间的流星暴,帮神舟一号躲过了流星雨。30多年来,一些预报员退休了,一些预报员转到了其他岗位上。
苗娟一直都在,她是10号预报员,2001年加入预报中心。“我和我的家人都觉得这份工作挺神圣的。日常生活中,除了赛鸽领域,大众可能平时不太会关注空间环境变化。但当我们真正保障了国家载人航天任务时,会很有成就感。”苗娟笑着说。
过去几年,预报中心里一直保持着10人规模的预报员团队。10个人就像铁链一样串成一个闭环:第一天,一位“老”预报员带一位“新”预报员;第二天,“新”预报员再与下一位“老”预报员搭班;第三天,下一位“老”预报员再带下一位“新”预报员值班……
如今,13位预报员铸成了一条更长的铁链,也围出了一个更大的闭环,严密监视着太阳的一举一动,守护着太空中与地球上人类活动的安全。
谈到新年愿望时,苗娟笑着说:“希望过年期间别有太阳爆发活动,让大家平平安安、开开心心地过个年。”
“我的愿望和苗老师的一样!”“我也是!”听到苗娟的愿望,12号预报员刘方华、41号预报员石育榕、42号预报员郭娟都哈哈地笑了起来。
其实,每个人心里都明白,面对自然的力量,没有绝对必然的预言,唯一可以确定的是,接下来将会是一个紧张而忙碌的龙年。
?
2月2日上午,四位预报员在分析太阳活动情况,从左往右分别是刘方华、石育榕、郭娟、苗娟。倪思洁摄
?
2月2日下午,龙年新春前的最后一次预报员周会。倪思洁摄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