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嘉宝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发布时间:2024/12/30 8:02:14
选择字号:
王钰:让更多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透明的纸,火苗烧不穿的布,如棉絮般轻软的陶瓷……在中国科学院过程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王钰的实验室里,记者看到了许多“不寻常”的神奇材料。“一种材料的结构改变,其某些性能也可能会随之变化,形成的新材料将有望在更广泛的生产生活领域扮演新角色。”王钰说。

2012年,王钰从新加坡回国,进入中国科学院过程研究所,主要从事纳米碳材料、功能陶瓷复合材料应用研究。近年来,他积极推动科研创新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为新材料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王钰(左)在实验室指导学生。

受访者供图

  ?

“中国是一片有利于创新成果产业化的机遇热土”

2008年,从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博士毕业后,王钰前往新加坡国立大学开展新材料研究工作。当时,二维材料是学界研究热点。所谓二维材料,是指电子仅能在两个维度的纳米尺度上自由运动的材料,如石墨烯、氮化硼、二硫化钼等,它们与传统三维材料(如金属、塑料)在结构和物性上有着本质的区别。

2010年,物理学家安德烈·海姆和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因成功剥离二维石墨烯,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一发现打破了二维材料不能在常温常压条件下稳定存在的传统认知。

如何实现二维材料的规模化制备与生产、让其从显微镜下真正走进生产生活?这成为许多科研人员攻关的重要课题之一。

经过在欧美等地的考察学习,王钰尝试在新加坡国立大学的实验室里搭建起一套生产设备,制出高品质二维材料样品,吸引亚洲许多高校及科研机构前来“进货”,开展相关合作研究。

这段经历让王钰深受启发,也对他之后的科研经历产生了深远影响。“材料的意义在于应用,不应在实验室被束之高阁。材料科学的创新必须伴随生产工具的进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他说。

身处海外,王钰一直密切关注中国材料学及制造业的发展。“材料技术是现代高新技术中的底层与先导技术。作为材料大国、制造大国,中国是一片有利于创新成果产业化的机遇热土。这是我选择回国从事科研工作的最重要原因。”王钰说。

“科研人员要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

最近,王钰的研究团队开发出一种一维MAX相纤维材料的合成方法,实现了该材料从三维结构到一维结构的维度转变,有效解决了陶瓷材料的固有脆性,提升了强韧性。相关成果刊登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通讯》上,引起学界和工业界关注。据王钰介绍,MAX相纤维材料是一种新型柔性陶瓷材料,既具备陶瓷材料的高硬度、耐高温和耐腐蚀等特性,又具有金属的导电性、导热性和耐辐射性,具有广泛的工业应用前景,尤其在太阳能、核能、高铁受电弓、低空飞行器等高要求场景中展现出潜力。

当前,中国新材料产业发展进入新阶段,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中共二十大报告强调,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构建新材料等一批新的增长引擎。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聚焦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应用,增强要素保障能力,培育壮大产业发展新动能。

“科研人员要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让更多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王钰说,“要打通科研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加强多方协同非常重要。”

自回国发展以来,王钰走访了国内大大小小2000多家企业,与一线人员面对面交流,了解企业生产需求,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

在王钰的实验室里,有一台由他带领团队研制搭建的生产机器。“我们与一些企业加强合作,以这台机器为蓝本,并不断集成相关技术研发的最新成果,建成两代大型生产线,用于某些新材料的规模化制备,服务于工业生产。”在王钰看来,以自主研制装备技术创新夯实新材料产业创新,以新材料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迭代成套装备和绿色工艺的科技进步,这对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意义重大。

“要勇于提出新的见解和理论”

经过多年探索,王钰带领自己的科研团队基于微结构组装、界面调控和绿色工艺装备自主研制等策略,形成从基础学科交叉到应用工程研发的创新特色。目前,他已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获得国内外授权专利60余项,并获得2021年中国发明协会创业创新一等奖、2017年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2016年汤森路透全球“高被引科学家”等荣誉,研究成果入选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

“我们‘碳’索自然的过程中,‘碳’求着失败打磨的印迹”——王钰把自己的这句心得悬挂在实验室墙上,既是自勉,也是与学生共勉。为人师者,王钰也有一套自己的“育人经”。

“青年科研人员在创新之路上前赴后继、攻坚克难,展现出很高的智商、情商。”王钰说,某种新材料的发现、合成往往需要反复实验,失败是常事。年轻人还需要磨炼‘逆商’,即面对挫折、摆脱困境和超越困难的能力。

当前,新材料行业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产品不断更新迭代,给科研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

“从某种程度上说,材料学是一门需要想象力的科学。我特别鼓励学生,不要把书读‘死’,不要陷入‘胡同思维’,要勇于挑战传统观念、提出新的见解和理论。”王钰说,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也十分重要。团队明确分工、共享知识技能,积极沟通讨论,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未来,我们将继续努力,攻坚‘卡脖子’关键基础材料研究,为中国科技自立自强和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拥抱不确定性,把脉太空碎片演化 科学网2024年度十佳博文由你决定
“中山大学极地”号执行渤海冰区综合调查 新研究揭示光学湍流特性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