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批“00后”基金项目负责人诞生,他们如何被选中? |
|
今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自然科学基金委)作出了一项大胆的突破:资助本科生。
6月,自然科学基金委党组书记、主任窦贤康带队先后前往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8所高校进行调研。7月,青年学生基础研究项目(以下简称青年学生项目)正式启动,并组织试点高校推荐申请。8月,组织会议评审择优遴选——从调研到评审结果出炉的时间不到3个月。
该试点工程的入选高校包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武汉大学等8所。
目前,已有多个高校公开了青年学生项目的中标信息。经《中国科学报》多渠道了解,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和武汉大学均有15个本科生项目入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批数目为18个。每人受资助金额为10万元。
据复旦大学教务处官方微信公众号透露,复旦大学遴选申报的15个项目全部获批。值得注意的是,其中有5位负责人为2021级本科生,也就是说,目前他们才读大三。
据第一财经报道,作为清华大学第一届“强基计划”本科生,已经大四的李子曦的中标项目为围绕山洪预报预警相关的研究,和他一同参评的清华学生有20人左右。
来自北京大学的信息较少。据该校先进集成光子芯片实验室网站透露,该课题组的王烁迪同学是那个幸运儿。
上海交通大学则给出了更为详细的信息。该校生物医学工程学院2021级本科生顾寒的获批项目为“基于大光斑空间偏移拉曼光谱的深层病灶检测与术中导航”,该研究旨在研究拉曼光子在生物组织中的迁移机制和拉曼探针散射的各向异性特性等基础科学问题。早在大二下学期初,顾寒就加入了由上海交大教授叶坚、助理教授林俐负责的“拉曼医学及纳米光子学本科生科创实验室”。
上海交通大学 技术学院2021级生物科学“强基计划”本科生于泽坤的获批项目为“基于AI的氨基酸重构模拟翻译后修饰机制研究及肿瘤免疫治疗设计”。 技术学院的两位教授杨选明、陈海峰为其指导教师。
据杨选明介绍,于泽坤很早就表现出对肿瘤免疫学研究的兴趣,在其大二第一学期就开始联系他,想加入实验室学习。“我和她交流几次后,她已经能够对肿瘤免疫治疗的挑战有很好的认识,并且提出了用全新的AI蛋白设计思路去解决肿瘤免疫学的科学问题。”杨选明说。
南京大学物理学院2020级本科生周吉出生于2001年,他的获批项目为“基于铁磁/超导量子材料的超紧凑人造神经元”,是一个类脑计算的课题。
此前,他参与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并获江苏省一等奖,入选了南京大学卓越人才培育荣誉计划之“未来拔尖创新人才”计划,并于2023年4月在物理学院教授缪峰指导下主持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基于二维vdW异质结构的光电人造神经元设计”。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以下简称中国科大)电子工程与 系大四学生白寅岐生于2002年,他的获批项目为“基于图机器学习的大规模逻辑电路高效综合”,目标是使用机器学习的方法实现对芯片设计自动化的提速。他的指导教师是中国科大电子工程与 系特任教授王杰。
就读于中国科大华夏计算机科技英才班的叶升宇的获批项目为“基于认知大模型的程序语言测试样例自动生成方法”。他的指导教师是该校大数据分析与应用安徽省重点实验室教授刘淇。
王杰的观察是,入选学生的最大特点是非常积极主动:愿意主动去寻找资源。在大二或大三时就主动申请加入实验室,在申报基金委项目之际主动向老师和师兄们请教、交流。
对此,缪峰也给出了3点建议:尽早进入课题组,了解最新的科技前沿,从中选择感兴趣的方向,弄清楚这个方向大家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以及为什么重要;结合自己的已学知识,多思考,尝试提出解决其中某些问题的可能出发点;多与老师进行讨论交流,征求建议,学会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
首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学生基础研究项目评审会议现场。图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资助本科生”是一个创举。按照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吴岩的说法,“这在国际上是非常少见,或者可以说是没有的”。
据了解,青年学生项目试点实施期间采用“推荐+评审”制,其推荐条件并不算严苛。包括原则上至少已完成前两个学年的学习任务,学习成绩优异;对基础研究有浓厚兴趣,有过科研经历,初步具备独立设计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的能力。
甚至连经费使用都实行包干制,无须像其他项目申请那样进行预算编制,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申请者的自主性。不过在结题时,项目负责人需要撰写结题报告、编制经费决算,需要满足取得成果的需求并提交研究成果报告。
这也是机制的创新,评审过程充分考虑了本科生的特点。正如窦贤康反复强调的,不要采取评杰青、优青那样“答辩”的方式,而是要把他们组织起来,进行“交互式”讨论,“看他们的科学基础知识是否扎实,对科学是否有热情,这些都是从事科研必不可少的素质”,以及“更重要的是要尽可能地去启发和引导他们,激发他们对科研的兴趣”。
试点高校对此非常重视。白寅岐仅在课题组和学校内部就经历了四五次预答辩,导师王杰全程一直在跟。王杰和课题组其他成员一起,给了白寅岐很多意见,最终帮助他从所在院校多名申请人中脱颖而出。
现场评审过程在25分钟左右,包括8分钟汇报和17分钟交流。周吉介绍,在自然科学基金委的现场评审时,评委们并不会在鸡蛋里挑骨头,而是会和申请人一起讨论项目的可行性,并针对具体方案设计提出很多宝贵的建议。
周吉介绍,这些评委来自各个研究领域,“我们之间形成了一种交叉思维的碰撞,他们启发我有了更多的创新想法,加深了我对整个领域的认识和思考”。在周吉看来,评委注重的是创新水平,以及“对科研的热情、热爱、激情”。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科学报》采访发现,周吉已经获得南京大学物理学院的直博资格,其导师正是缪峰;白寅岐也已获得保研资格,导师正是王杰。他们的青年学生项目研究成果也将作为本科毕业设计成果呈现。
对于青年学生项目如何评估和结题,缪峰对《中国科学报》提出了以下建议:可以举办青年学生论坛,通过公开报告与充分互动的方式进行答辩,尽量减少学生们的心理压力;也可以在已资助项目的基础上,对表现优秀的学生进行持续滚动资助,激励他们提出和解决更具挑战性的科学或技术问题。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