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上海科协微信公众号 发布时间:2023/8/21 18:45:30
选择字号:
共30人入选,上海青年科技英才公示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服务上海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推动上海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激励宣传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在发展国家科学技术事业、促进上海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中作出重要贡献的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进一步倡导和弘扬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鼓励创新、鼓励创造的社会风尚,市科协决定开展第十二届上海青年科技英才选树活动。

现将经评审产生的30名第十二届上海青年科技英才主要业绩予以公布,听取群众评议,接受社会监督。自公布之日至8月25日,如对拟入选人有异议,可向上海青年科技英才选树办公室实名反映,并提供联系方式和书面材料,对实名反映情况者身份将予以保密。

通信地址:上海市雁荡路84号4号楼301室  上海青年科技英才选树评审委员会办公室(邮政编码:200020)

联 系 人:金俊  陶艺音

联系电话:021-53060618  021-33768161

上海青年科技英才选树办公室

2023年8月21日

入选名单

基础研究类

(共10人,按姓氏笔画排序)

卢敏,1982年1月生,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研究员,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长期从事抑癌蛋白p53的研究,主要科学发现包括:发现抑癌蛋白p53转录调控新机制,实质性获得有效的p53突变体功能恢复剂,并首次在人体内实现p53功能恢复。为p53恢复剂申请第一发明人PCT专利14项,p53恢复剂获中、美、欧盟等国家专利,进入5项ClinicalTrials注册的临床试验。

田野,1986年9月生,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超强超短激光前沿物理与技术研究,科学发现和技术创新包括:新型辐射光源机理--表面等离极化激元相干放大,超强超短激光的强场太赫兹光源,超快光学集成波导电子加速与电子脉冲超快动力学等。将上述成果从原理推向工程应用,成功应用于上海科创中心的国家重大基础设施“超强超短激光实验装置”,核心技术指标国际领先。发表 SCI论文 50 余篇。

包文中,1983年8月生,复旦大学研究员,求是杰出青年奖获得者,国家重点基础研发计划项目负责人。所在团队2015年开始建设晶圆级二维半导体的实验级专用工艺线,专注于研发与工业界兼容的二维半导体材料生长、器件分立工艺、电路集成工艺,以及“材料-工艺”协同优化。聚焦于二维半导体的微电子和光电应用出口。所在团队率先实现了晶圆级二维半导体的实验级流片,并制作出多款世界领先水平的二维集成电路。发表论文180余篇。

宁志军,1982年11月生,上海科技大学研究员,入选国家计划领军人才,国家重点基础研发计划项目负责人。长期致力于能源光电子材料和器件的开发,代表性的科技成果包括:开创了准二维结构锡基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并在这方面做了全面和系统的工作,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构筑了基于全量子点的红外光上转换光电探测器,有望在下一代短波红外成像器件中得到应用。发表论文100余篇,引用次数超过 13000 次,入选科睿唯安交叉学科领域高被引科学家和爱思唯尔高被引学者(2022)。

余倩倩,1987年7月生,同济大学教授,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长期专注于结构性能演化与控制基础理论方面的研究,创新成果包括:揭示了钢结构疲劳损伤演化及疲劳性能提升机理,构建了可预知寿命的钢结构疲劳性能提升理论;揭示了加固体系关键力学指标随机性和时变性从材料到构件的跨尺度演化机制,建立了考虑模型不确定性的外贴 CFRP 加固体系可靠性分析方法。

陈时友,1982年12月生,复旦大学研究员,入选国家计划领军人才,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长期致力于半导体缺陷物理的计算研究,针对电子器件和光电器件应用相关的半导体体系,发展了缺陷性质的计算方法,开发了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实现了商业化推广应用;发现了缺陷相关的多种新效应,提出了改善器件性能的缺陷调控机制,得到了实验证实和采用。发表论文155篇,被引13500 余次,2018 年以来连续入选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

孟飞龙,1983年11月生,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重点基础研发计划重大专项青年项目负责人。长期从事抗体免疫学基础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包括:揭示抗体多样化反应起始的调控新概念,发现抗体多样化中 DNA 损伤应答修复新因子,发展了多种抗体底层共性技术,积极参与新冠疫情科技攻关。

钱小石,1985年4月生,上海交通大学教授。长期从事凝聚态相变多场耦合与智能热力系统研究。提出了电卡制冷效应“高熵增效”方法,创制了具有极化高熵状态的高熵铁电材料,实现了电卡制冷薄膜高性能、长寿命运行;发展了固态制冷系统热力学循环方法,揭示了热输运过程中高熵无序结构与导热有序结构之间的协同机制,制造了一系列高制冷能效比的固态薄膜制冷系统。

陶虎,1982年4月生,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入选国家计划领军人才,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聚焦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前沿交叉(BTIT)方向,开创全球首个基于丝蛋白的瞬态可溶电子技术,首创国内免开颅微创植入式脑机接口技术,实现世界首例丝蛋白骨固定螺钉的临床应用。发表高质量期刊论文 88 篇,荣获 IEEE MEMS 2022 最佳论文。获2021年卓越人工智能引领者奖(SAIL奖)、2020年上海市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

廖耀祖,1982年6月生,东华大学研究员,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国家重点基础研发计划项目负责人。聚焦功能多孔高分子框架材料研究,提出了杂原子介导有机分子筛吸附剂的制备新方法,实现了重金属、放射性物质等危害物的高效吸附及高值化;建立了高能量密度多孔高分子框架柔性纤维、膜电极材料的制备新路径,阐明了结构/功能一体化对电容储能效率的提升机制。发表 SCI 论文90篇,获2022年侯德榜化工科学技术奖青年奖(排名第1)。

成果转化类

(共10人,按姓氏笔画排序)

王颖,1984年9月生,同济大学教授,入选国家计划领军人才。面向“污染防治攻坚战和绿色高质量发展”重大战略需求,建立了超灵敏原位检测新方法,解析了污染物电化学降解转化过程机制,设计制备了多级结构污染物电催化转化界面,阐明了催化活性中心电子结构的活性调控机理,构建了具有减污降碳协同功能的物质转化再利用工艺,形成了具有规模效应和价值效应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应用。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 50 余篇,被引12000 余次,授权中国发明专利 22 项。2015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排名第 2)、2019年获上海市技术发明一等奖(排名第4)。

朱兴一,1983年6月生,同济大学教授,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主要从事“智能化功能性路面”研究,在道路损伤自感知、自诊断、自愈合技术方面取得原创性成果。成果支撑首都国际机场、上海虹桥机场、新加坡实里达机场等智慧跑道建设,山西智能网联重载公路示范基地、北京延庆冬奥会馆主通道等智慧公路建设,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2021、2022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位列前1%),2020-2022连续三年入选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2020年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排名第4)。

任明俊,1983年6月生,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国家计划科技创业领军人才。致力于极端跨尺度、高精度测量和质量控制基础前沿科学,发表SCI论文65篇,在极大尺寸三维跨尺度原位测量和极大规模微纳结构超精密测量方面开展了共性理论研究和关键装备研制,相关成果已应用于国产IC前道光刻机阵列式微光学元件、卫星舱体大型结构件等典型极端部件的制造过程。以专有技术作价入股方式完成科技成果转化 1 项,创立霖鼎光学(上海)有限公司,专注于高精度微光学器件及光机电系统解决方案,成为国内超精密光学制造领军企业之一。

刘瑞欣,1982年8月生,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研究员,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聚焦肥胖症发病机制,针对肠道菌群、遗传变异两大致病因素,揭示新机制和干预靶点。发现3个新的肥胖候选致病基因,揭示1 条肥胖调节信号通路;系统描绘中国肥胖肠道菌群变化规律,揭示代谢调节靶标菌;优选减重降糖中国人原籍阿克曼氏菌,开展临床试验。推动新一代益生菌临床转化,将为肥胖和代谢性疾病的干预提供新的方向和研发策略。获中国授权专利 5 项,美国授权专利 1 项,欧盟授权专利 1项。

孙云帆,1985年10月生,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副研究员、主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聚焦肝癌转移复发的基础和临床转化研究,系统刻画了单细胞尺度下肝癌复发过程中的免疫微环境时空演化规律,阐明循环肿瘤细胞(CTC)是肝癌转移复发的“种子”及其血行播散的分子机制。作为团队骨干成员,研发了一系列 CTC 检测的核心技术,获得7项国家发明专利,联合企业研制全自动 CTC 检测仪,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肝癌转移复发预警新体系,实现了在临床上预测和动态监测肝癌转移复发。获2021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20年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均排名第4)。

沈安,1984年10月生,上海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正高级工程师。长期从事茂金属催化技术及高端聚烯烃材料成套工艺技术开发与产业化工作,重点突破微量钯催化转化技术、茂金属催化剂制备技术、聚烯烃材料成套工艺技术等限制聚烯烃材料产业长足发展的技术瓶颈,在国内率先形成自有工艺技术,成功开发对标市场高端进口产品牌号10余种,创新生产工艺和已实施的专利技术创造出明显的经济与社会效益。2018年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2)。

竺向佳,1982年9月生,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长期致力于高度近视白内障及其并发症的发病机制研究和临床防治,相关成果发表于Cell Discov(已接收)及Nature Commun等,构建的高度近视白内障智能诊疗一体化平台,通过精准决策、测算、手术、随访,使该群体术后疗效显著提升,严重并发症发生率大幅下降,授权发明专利3项,成果转化1项。第一/通讯发表SCI期刊论文102篇,2022年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2)。

郑高伟,1982年9月生,华东理工大学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针对手性药物高效酶促合成中“天然酶与非天然底物不适配”及“酶与工业应用环境不兼容”的两大技术难题,阐明了“酶与底物的相互作用机制”和“酶反应微环境的调控规律”两大关键科学问题,并通过对酶结构的精准裁剪、反应微环境的精确调控、酶促反应过程的强化,实现了工业酶催化剂的开发及在手性药物合成中的应用。发表论文60余篇,2019年获上海市技术发明奖一等奖(排名第2),2020年获侯德榜化工科学技术奖青年奖(排名第1)。

顾溢,1982年12月生,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聚焦半导体外延材料进行系统研究,发明了界面复合生长、高温复合脱氧、衬底表面温度“三点校准”等创新方法,揭示了大失配材料晶格弛豫和掺杂调控机制,提出了应变补偿超晶格势垒调控载流子新思路,实现了低缺陷密度大尺寸高均匀晶格匹配和大失配延伸波长铟镓砷半导体探测器材料,应用于多项航天遥感重大工程。发表SCI期刊论文 138 篇,获授权发明专利36项。

翟炜,1982年8月生,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泌尿科副主任医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主要从事肾癌的临床治疗及转化研究,挖掘了组织、血液、粪便等多层次新的肾癌预后标记物,构建了基于多模态的转移性肾癌药物治疗预后预测模型,实现了基于类器官的肾癌精准诊疗体系构建与应用,推动了符合我国肾癌患者特点的个体化治疗进程,并在分子层面阐明肾癌转移机制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转移干预靶点。

企业创新类

(共10人,按姓氏笔画排序)

牛俊坡,1983年9月生,上海卫星工程研究所技术副总负责人、研究员。主要从事深空探测领域规划与论证、深空探测器总体设计与研制工作。作为火星环绕器总体主任设计师,参与了我国首次自主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环绕器的工程研制与在轨飞控工作,重点研究环绕器系统设计技术、自主管理技术、测控通信技术,解决了远距离测控数传一体化通信、深空长周期自主管理等技术难题。获2022年中国青年五四奖章。

朱佳敏,1988年9月生,上海超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面向稀土钡铜氧超导材料的量产化、实用化等行业核心需求,围绕国产装备和材料批量化制备技术、产品质量体系和标准化技术、材料实用化和应用技术等方面展开攻关,形成了高性能高温超导带材高速批量化制备的技术体系。带领团队取得了我国第二代高温超导带材批量化生产的实质性突破,发表SCI期刊论文3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60余项。

刘少卿,1986年12月生,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〇四研究所高级工程师。长期从事舰船姿态控制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工作,主持或参与完成了减摇鳍、减摇水舱、减摇陀螺、抗横倾系统等多项舰船姿态控制设备的自主研制与产业化应用。联合控制式减摇水舱装置成功应用于我国首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考船“雪龙2号”、万米载人潜器奋斗者号支持母船“探索一号”“东方红三号”科考船等国内外知名科考船。

张峥,1982年2月生,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工程技术研究院院长、正高级工程师。从事大型公共建筑复杂结构关键技术研发和工程设计、结构工程领域新体系、新材料的创新应用,以及数字技术与智能建造的科技研发与成果转化。在超高层建筑、体育、会展、文化、交通、观演等城市大型公共建筑结构方面,研发成果成功运用于百余项工程。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0余项。

陆思嘉,1985年4月生,上海序康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高级工程师,入选国家计划领军人才。长期对单细胞核酸测序技术开展深入研究,将MALBAC单细胞全基因组扩增技术作为辅助生殖胚胎遗传学检测领域中在临床广泛应用的技术,实现了人类胚胎在植入女性子宫前的遗传诊断,从而确立了基于单细胞基因组高通量测序的植入前基因诊断新方法,大幅提高辅助生殖(试管婴儿)的成功率。

岳斌,1982年6月生,上海微创医疗器械(集团)有限公司总裁。从事高端医疗器械开发工作,主导开发了心血管、结构性心脏病、骨科运动医学、电生理、泌尿、辅助生殖等多个领域 22 款三类产品。开发了共混、双层及多层球囊技术,设计了蝶形、花生型等多种异型成型模具,自主研制的可植入肩袖球囊、肾造瘘球囊、瓣膜球囊导管的开发亦填补国内领域空白,为中国患者提供了可普惠化的新型高效解决方案。

郑晓辉,1985年3月生,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C919总师助理、正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民用飞机关键核心技术—飞行控制律的开发和研究,完成控制律在C919飞机上的适航取证,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民机控制律的设计流程、工具和方法,填补了国内民机领域在控制律技术上的空白,实现了国内在该项关键核心技术上的自主可控。

房小艳,1985年1月生,上海机床厂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技术总监、高级工程师。从事磨削工艺、高端磨削装备、智能检测与控制等精密加工工艺装备相关的技术研究,构建了高端数控机床软件和磨床智能化功能的自主研发能力、产品研发虚拟机床测试能力,参与完成2MNK9810、2MNKA9820等纳米级数控超精密加工装备的自主研制,负责数控随动磨床和数控复合磨床关键技术研发及用户操作软件开发。2023年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排名第5)。

胡耘,1983年6月生,华东建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长期从事地下空间和地基基础工程的设计与研究,提出了软土深基坑工程“桩墙合一”技术全套理论、设计方法与关键技术、软土城市深大基坑群工程安全与环境影响控制关键技术,承担地下空间和地基基础工程设计 50 余项,依托技术创新为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第 19 届亚运会等重大国家需求提供支撑。获2020年上海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排名第1)。

曹克美,1982年3月生,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正高级工程师。从事核安全研究,研发高功率非能动反应堆和小型堆安全系统,开发大型、全系统、高参数的试验研究平台,开展堆芯熔化严重事故相关试验研究,在此基础上构建先进的非能动核电安全分析技术,支撑“国和一号”研发成功,通过国家审查以及国际原子能机构评审,助力大型先进压水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成功完成。


Baidu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