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我国已出现8次沙尘天气过程,其频率、范围、强度均较为罕见。北京强沙尘天气持续将近一周,最新一轮沙尘天气影响范围涵盖15个省市区,最南波及江淮一带。
4月14日上午,由国家气候中心、清华大学地球科学系主办的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宣讲会在清华大学举行。国家气候中心主任巢清尘、IPCC AR6第一工作组联合主席翟盘茂回答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问题,针对近期频发的沙尘问题做出阐释。
根据2020年发表在《科学》杂志的一篇研究,蒙古地区的夏季气候似乎已经跨越了气候临界点,进入一种不可逆转的干热状态,并可能使半干旱的蒙古高原很快进入永久干旱的状态。
基于这一发现,澎湃新闻记者在会上提问:这一研究发现与今年以来蒙古地区多发沙尘暴有什么关联?未来的高温干旱越来越频繁发生,是不是意味着未来沙尘暴也会越来越频繁发生?
对此,巢清尘表示,沙尘暴有三个成因,第一是动力条件,比如蒙古气旋较强、冷空气较强,就会将西部、北部的沙源带到我国;第二是热力条件,比如快速增温、降水较少;第三是陆地条件,比如春季植被还没有很好附着,就会形成较好的起沙条件。
她强调,这些条件与长期的气候变化必然有关,如高纬度地区的快速变暖,但也需要结合短期的具体情况进一步研究。沙尘暴的变化本身存在一个自然周期,近年沙尘暴的数量和频率增长究竟与气候变化有多大关系,还需更多研究佐证。
翟盘茂也对此做出回应。他认为,目前关于临界点和不可逆现象的研究还远远不够。想要得到结论,需要不同研究者、用不同方法、从观测、机理、模式等多方面提供多重证据。
他表示,虽然蒙古干热条件长期存在并加剧会对土地植被覆盖造成影响、有利于提供沙源条件,然而在气候变暖背景下,很多中高纬度地区还存在植被和降水增加的趋势。加之沙尘形成的过程很多依然可逆,判断这一地区是否跨越气候临界点,目前还为时太早。
(原题:《全球变暖将导致沙尘暴更频繁?国家气候中心主任答澎湃:还需更多研究佐证》)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