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广立 来源:科学网微信公号 发布时间:2023/2/6 21:02:23
选择字号:
学者曝新型学术诈骗:“审稿人”来邮件,要论文挂名

 

2022年底,兰州理工大学理学院教授马军收到一封莫名其妙的邮件。

发邮的人是一个他并不认识的印度籍“科学家”,此人自称目前正在新西兰梅西大学任客座教授。邮件大意是,他正在“学习”马军课题组在神经元模型领域内最新的文章,并透露自己曾作为期刊评审专家审阅过他们的几篇论文,暗示他在该领域是个小同行、具有评审专家水平。然而,笔锋一转,此人接下来竟提出:“能否以合著者身份‘参与’您的文章?”

这让马军大跌眼镜。出于好奇,他动手在Web of science学术平台查询了一下此人,发现他的SCI论文很少且几乎都是“挂名”,根本不像是这个领域真正的专家。

他把这件事写成一篇文章发布在自己的科学网博客。循着这条线索,2月3日,《中国科学报》联系采访了马军。“我感受到了冒犯。”马军告诉《中国科学报》,他以前从未收到过这种“钓鱼邮件”,这几乎也是他第一次遭遇学术敲诈。
 

  ?

马军教授在其科学网博客晒出邮件


一种新的学术诈骗手段

马军对《中国科学报》分析说,从邮件内容看,此人显然是想冒充审稿人来影响收到邮件的研究人员,进而达成他不劳而获、获得论文署名权的目的,而目标则是那些发表论文数量较多的课题组。显然,如果能诈骗成功、搭乘“挂名”的便车,他的论文数量会飞速增加,进而为其进一步行骗提供基础。

进一步利用电子邮件在“谷歌学术”中查询后,马军发现,这位“邮件客”发的论文基本都有明显的“挂名”发表的特点:几乎没有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的论文,且论文都是近三年为主。

“显然,这个人利用以上邮件可能‘碰瓷’成功了。”马军说。

马军把邮件截图发给国内的一些同行,发现并不只有自己被“钓鱼”。

“注意到此人发邮件的目标几乎都是动力学控制和计算神经科学方面的研究者,因此我询问了国内的同行,目前已确认有5人收到了类似的邮件。估计还有人直接删掉了或邮件被归类为垃圾邮件,没有看到。”马军说,他还询问到了一个伊朗的同行,对方声称也收到了几乎一模一样的邮件。

他告诉记者,在当下的印度、巴基斯坦、越南等国及中东一些地区,对发表论文也有着较为狂热的偏爱。而这些国家,也是类似“钓鱼客”出没较多的地方。

马军目前是两本SCI期刊的学术编辑,并已在期刊Nonlinear Dynamics担任编委8年多,对审稿人的身份是否可靠非常关心。“不能让这些学术骗子得逞。”他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检查了该“邮件客”及其论文合作者是否在其担任学术编辑的期刊也担任过审稿人,“如果有就应立即取消其审稿人身份,以防其为其他学术编辑提供虚假的学术评审意见。

有人提议马军,应该把这封邮件全文转发给《科学》杂志编辑部和公共学术网站。“我不会这样做”,马军说:“一个小蟊贼而已,这个人名字不值得被提起。”

在科学网博客的博文里,马军在展示邮件截图时也隐去这个“钓鱼者”的名字。

被问起为何有此警觉性,马军答道:“从个人角度,跟我合作必须是我认可的人。贸然一封邮件,有啥可合作和署名的?”他表示,一般而言,学术编辑也不会邀请那些没有良好发表记录的科研人员担任审稿人,特别是一些所谓的“僵尸审稿人”。

“我评审过你的论文/基金”里的猫腻

诸如“钓鱼邮件”这种“鸡贼”的作法,马军直言,的确有一定的迷惑性,很可能会让一些抱有侥幸心理的科研人员上当受骗。因为对于疑似“评审过我的论文”的国外同行,帮忙在论文中署个无关紧要的名甚至署名通讯作者,看起来利大于弊:一来,文章可能因为加上了“国外同行”的名字会更快发表;二来还可以刷一波国际合作的“业绩”。

“钓鱼客”正是利用这样的心理,开展起了学术诈骗活动。马军说:“‘钓鱼客’很可能是广撒网式地发邮件,‘有枣没枣打一杆子’,总有机会得逞。”

谈到刷国际合作“业绩”,马军提到,在一些国际影响力并不怎么高的学校,有一些学术影响力也并不怎么高的学者,他们总能在“国际合作”方面表现得很“活跃”,频繁与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国外学者”合作发表论文,还整出许多并列通讯作者、共同第一作者。“这其中有什么问题,明眼人应该一看就知道。”马军说。

一位要求匿名的受访教授告诉《中国科学报》,在基金评审中,流传着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一般会在4月底开始函评面上、青年等项目,此阶段也是各类学术会议密集召开的一个时间。在此期间,一些关于“基金本子”的审评事宜自然会成为会议间歇的重要话题。故事的重点来了:有人在某学术会议期间,先后获五、六位专家告知“我评审了你的基金本子”并给出了“A”(优先资助)的推荐等级,但等到8月基金项目公布,这位仁兄的“本子”并没有中。

“其实是一样的‘碰瓷’而已。”这位受访教授说,对方无非是想通过这种方式,暗示潜在的函评专家,也要给其或团队成员的项目评审开绿灯。

论文评审、署名、评价……值得警惕的乱象

中南大学教授吴超也收到过类似的“钓鱼邮件”,他在给《中国科学报》的问题回复中提到,他曾在担任评审专家时还注意到过一些引用评价方面的问题(国内自然科学类成果和社会科学类成果申报都有这类要求)。他认为,学风较正的学者一般不会受这类诱惑而被骗,也不会去做这类事情,“有这类邮件都当作垃圾邮件删除就完了”。

“有将这类邮件当做正面肯定评价证明的,还有把这类事情当做国际合作业绩的……心正了就不为所动。”吴超说。

不过,他提到了一种与前述钓鱼邮件“反着来”的怪象:有人主动来邮邀请收件人当共同作者或专利发明人,有时甚至发一篇综述,会拉上一大帮不同国家、不同单位的人作为共同作者。这样做的目的不言而喻:为了尽快发表或增加文章的权威性。

除此之外,河南大学特聘教授冯兆东向《中国科学报》提到,当下一种被称为“学术沙文主义”(或称学术帝国主义)的现象同样值得警惕。

他说,有的中国作者为了论文更容易“在西方地发表”,会特意挂上毫无贡献的西方作者;有的西方作者只是大概地改了一下行文的语言字句,也毫不客气地做了主要作者;更可气的是,有的西方研究者竟用故意拒稿并“建议西方人修改”的方式,诱惑或迫使中国作者挂他们的名字。冯兆东说,这种现象被一位哈佛的学人形象地称作“学术帝国主义”。

如何避免类似评审乱象和学术欺诈?马军认为,按照评审材料撰写可靠的评审意见是每个科研人员的职业操守,同行评审更应严格遵守保密规定。广大研究者对于这种利用同行匿名评审漏洞进行诈骗的行为要警惕,必要的时候要向期刊学术编辑告知,并要求更换审稿人。如此,投机分子才不会有机可乘,论文或申请材料才会得到公正的评价。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