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吴怡 廖学琴 梁书函 来源:澎湃新闻 发布时间:2023/11/13 14:38:25
选择字号:
专访港中大校长段崇智:到内地建学校不是为了赚钱

“香港和香港的大学就像沙漏的通道,背靠祖国,面向世界,融汇中西。”

今年8月在上海采访香港中文大学校长段崇智教授时,他这样形容香港、内地与国际的关系。

一个月后,在北京再次见到段崇智时,他兴奋地说自己上次返港后重新思考这个问题,又作出了补充,“为什么沙漏里的沙子会往下流,因为有空间和地心引力,最重要的是沙子有流通的渠道,能够互换,任何地方想要吸引人才也需要‘引力’”。

作为一所世界百强大学的校长,他要在学术发展和行政管理等事务中忙碌与周旋,却难得保持着学者那般自由松弛、畅所欲言的状态。在后一次采访中,他似乎有很多话想分享,聊到了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痴迷,也聊到香港成长、美国留学的经历如何影响他的教育理念,以及港中大在内地的规划布局等等。

今年是香港中文大学创校60周年,也是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建校9周年。港中大走过了“一甲子”的辉煌与风雨路程,段崇智心怀抱负,他在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专访时袒露心声,“我回香港,是因为答应了母亲的要求,真的想为香港做一些事情,想为国家做一些事情,而不仅仅是拿薪水”。


香港中文大学校长段崇智接受澎湃新闻专访。图片由澎湃新闻记者吴怡 拍摄

一年之内建成6个产学研基地

在今年9月份故宫博物院与香港中文大学联合推出的“宋拓魅力——碑帖珍本特展”上,段崇智在故宫看到颜真卿《多宝塔碑》碑帖时,挪不动脚。

段崇智祖籍安徽,出生于香港。他从小喜欢书法,没想到多年以后回到故土,在故宫里,看着这熟悉的一笔一画,记忆翻涌,小时候父亲抓着他的手,教他学书法的画面历历在目。段崇智曾在接受港媒采访时提及,父亲当年是抗日军人,由东边打到西边,为国家出生入死,尽管自己旅居美国多年,但是从没忘记中国人的身份。

故宫博物院馆藏的清康熙青花万寿尊,还有一件藏于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港中大与故宫的合作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已有近四十年。段崇智说,港中大与故宫合作得很愉快,也是遵循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跟着“菜单”走,有利于弘扬中华文化。

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赋予香港八个中心的定位,其中包括明确支持香港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发展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

在9月份见到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时,段崇智满面笑容跟王旭东说,“我们快点规划下一次合作好不好?”王旭东回以真诚,“好,一言为定。”两个人手一握,这个事就算谈成了。

这趟内地行带给了段崇智很多创新的想法。看到故宫展示的古代碑帖,他想起之前去西安碑林博物馆参观时,问导游“这个碑是谁做的?”字本来是写在纸上,从纸到碑,碑上只写了书法家,却没有制碑人的名字。但就是这些碑,留住了历史的痕迹。导游告诉他,有一些碑要十年才可以雕好。

作为国际知名生物医学科学家,段崇智对生物材料、组织工程、3D打印等研究造诣高深。他想到,故宫博物院或许可以把人工智能与3D打印技术结合起来制作碑,用现代技术去复原碑帖的制作流程。这也是历史文物界与工程院、文科与理科的跨界结合。

故宫只是港中大今年扩展内地合作计划的其中一站。在前八个月里,港中大在北京、上海、深圳共建成了6个产学研基地,分别是香港中文大学深港创新研究院(福田)、香港中文大学北京中心、国家(中关村)火炬科创学院(香港中文大学创博港北京基地)、香港中文大学上海中心、香港中文大学创博港上海基地、香港中文大学人工智能交叉学科研究所上海科研工作站。

国家(中关村)火炬科创学院(香港中文大学创博港北京基地)落成仪式。香港中文大学官网 图

段崇智解释,这看似是马不停蹄,实际上是因为前三年的新冠疫情,项目暂停,攒到了今年集中推进。

早在1997年香港回归时,港中大就设立了首个北京联络处;今年,香港中文大学北京中心成立。从北京联络处到北京中心,意味着深化交流合作,助力京港两地人才“双向奔赴”,助力京港发展“双向赋能”。

今年3月28日,香港中文大学深港创新研究院(福田)在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落户,专注于机器人、人工智能、医药和医疗器械领域,相当于港中大深圳研究院在福田区的“分店”。这是深港科技创新合作迈出新的一步,也是港中大在深圳新一轮布局的新起点。

至于国家(中关村)火炬科创学院(香港中文大学创博港北京基地),则是相当于把港中大创博港孵化初创公司的成功经验复制过来。用段崇智的话讲,则是创博港在香港做完了测试,把“方程式”弄好了,其他地方可以直接套用,包括北京基地、上海基地。

早在2021年,港中大就与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合作成立“香港中文大学人工智能交叉学科研究所”,共同推动人工智能科技领域与相关交叉学科的发展及创新突破,今年在此基础上正式成立了上海科研工作站。

港中大人工智能交叉学科研究所上海科研工作站揭牌仪式。香港中文大学官网 图

作为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主任的汤晓鸥,同时也是港中大信息工程系教授、商汤科技创始人。商汤科技的起源地,是香港中文大学。1998年,30岁左右的汤晓鸥刚结束七年多的留美求学生涯回国,到港中大任教,商汤科技的创始团队便源于此。2014年,商汤科技正式成立;2019年,商汤集团中国总部暨全球研发总部落户上海;2021年,商汤科技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成功上市。

在《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U.S. News and World Report)杂志最新公布的2023年“全球最佳大学排名”中,港中大在人工智能学科中位列全球第三位,表现出色。

“商汤是一个以大学为核心的独特香港故事”,段崇智评价,汤晓鸥是土生土长的人工智能高手,港中大在AI领域的发展离不开汤晓鸥的贡献,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也倾注了汤晓鸥的心血。平时汤晓鸥大部分时间都在上海,极力推动内地人工智能的发展;同时也兼顾着港中大的教学,带领学生在AI的细分领域继续拓展合作。

在段崇智看来,高校跟科研人员应该互相成就,大学可以为科研人员搭建和提供技术孵化的平台,“大学可以求全,什么都可以做”。而科研人员则擅长在某一个领域深耕,把研发成果带出实验室走进更广阔的市场。

他希望港中大能走出更多“汤晓鸥”,带动香港和内地的科技进步,这是时代赋予高等教育更大的责任和使命。

香港中文大学校园。香港中文大学官网 图

“香港是沙漏的连接通道”

在京、沪、深新成立的6个产学研基地,连同已经在粤港澳大湾区建立的逾10多项设施和未来的发展计划,港中大构建成强而有力的内地发展网络。

段崇智表示,在迈入下一甲子中,港中大将积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继续推进本校“2025策略计划”及内地发展策略,加强与内地的合作,携手推进人才、科创、教育等领域的发展,共同构建更加繁荣和创新的社会。

在他看来,香港作为孵化器和连接器,有责任将内地与国际联结起来。他将香港比喻成“连接沙漏两端的通道”,背靠祖国、面向世界、融汇中西。沙漏里的沙子可以双向流动,通道的宽窄影响流通的速度。

为什么沙漏中的沙子会向下流动?8月份,段崇智在上海初步讲了关于沙漏的理论,返港后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思考,是他的习惯。9月份在北京再次见到澎湃新闻记者时,他完善和丰富这个理论,“沙子之所以向下流动,是因为有空间和地心引力,最重要的是沙子有流通的渠道,能够互换”。

放在现实来看,则是香港培养的人才可以到内地发展,内地培养的人才也有机会到香港,甚至可以换新的沙子进来。

这些“沙子”是什么?是人才、科技、文化和经济。

为了吸引更多人才留港,香港拟提高非本地生招生名额的占比。目前香港八所由教育资助委员会资助的大学,非本地生的招生上限为核准学额的最多两成。这两成非本地生的学额,一般为内地生和国际生各占一半,既要保证国际化程度,提高大学的国际排名,同时也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保证招收内地生的名额,还要兼顾本地生的利益。

在筛选内地生方面,港中大会重视学生的地域和学校分布,例如尽量均匀北京、上海或者广东等地方的生源,保证教育的公平性。“国家需要人才,人才是需要培养的,谁去培养?我们。”段崇智说,“大学就是培养人才的地方,这是我们要去做的事。”

根据星岛日报报道,新的《施政报告》提出锐意打造“国际高等教育枢纽”,将提出非本地生上限提高至40%,建议已咨询八大高校意见并获支持。以目前每年级约1万5000个大学学士资助学额计算,提高限额意味非本地生由目前最多3000人,倍增至6000人。

上述报道称,香港特区政府将推出措施,吸引非本地生毕业后留港工作。目前本港只有1%的非本地生毕业后会留港发展,特区政府期望将数字提升至5%,与英美等海外国家看齐。

为了解决毕业生找工作难的问题,港中大开创了全港首个校企合作教育计划──“在学·在职计划”。该项计划注重理论与实践并行,参与学生修读职前预备学科后,会获配对一份为期六至八个月的全职、有薪并设学分的实习,让学生完成此计划后具备更强就业竞争力。在2022-23学年展开的第二届计划中,企业伙伴已增至超过100家,提供超过600个实习机会,

第一年,该项计划的录取名额不超过100人,挑选出最好的学生,合作企业主要是在香港注册的公司;第二年参与学生增至180多人;今年继续增加到200多人,部分合作的企业来自大湾区的其他城市,有的实习月薪甚至高达2万港元。

逾半数参与学生获直接留任为兼职或正职员工。而“在学·在职计划”中,非本地生占比约为30%,留下来为港服务的可能性很大。在毕业前,学生通过这项计划跟社会、企业建立了实际联系,企业要找什么样的人才跟学生的就业更好地衔接起来,更多企业加入港中大的合作名单中。

今年2月24日,香港中文大学“在学·在职计划”举行一周年典礼,一众企业代表、合作伙伴、港中大教职员和参与学生出席。香港中文大学官网 图

“大学最重要的是人,people。”段崇智喜欢一句话,“bring in the best,bring out the best”,用他的话翻译就是,五湖四海招英才,大江南北创新高。“这是我的任务。”

“到内地建学校不是为了赚钱”

在港中大校长室的墙上题有“望远”二字的书画,这是一位学生送给段崇智的礼物。段崇智偶尔会望着这两个字陷入沉思,学校排名上升、在全球有影响力,是他“每天起床上班的动力”。

归国前,段崇智曾在匹兹堡大学、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费城托马斯杰斐逊大学、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等多所私立、公立高校和研究机构工作过,从基础的岗位一步步努力晋升到管理层,熟悉不同大学的运作模式,对于世界高等教育的运作体系有自己的见解,这也为他执掌港中大奠定了基础。

上任之初,段崇智曾说过,出任校长的其中一个重要目标是通过卓越教学,加强跨学科研究,以及凝聚力量,提升港中大的国际影响力。多项数据显示,在段崇智这些年的领导之下,港中大的综合实力持续提升。

世界大学排名权威之一《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杂志最新公布的2023年“全球最佳大学排名”中,港中大排名第53位,且在香港排名第一,为历来最佳成绩。从2017年世界排名第154位攀升至去年的第82位,再到今年的第53位,港中大排名在过去五年间显著提升。

而在2023年泰晤士高等教育(Times Higher Education,THE)亚洲大学排名中,港中大今年排名升至第六位,较去年上升一位,为THE亚洲大学排名自2013年推出以来港中大历年最佳成绩。至于世界大学影响力排名,港中大排在第83位,首次打入全球百大,港中大整体评分达89.4分,再次成为香港排名最高的大学。

在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版图上,香港高校对于提升大湾区乃至华南地区高校的国际影响力负有重要责任。今年是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建校9周年,它的创立和建设离不开刘遵义教授的大力推动。

刘遵义在2004-2010年间担任香港中文大学校长,当时很多地方来谈合作,希望在外地建立香港中文大学的分校,甚至提出负责全部费用,但都被刘遵义婉拒了,只有距离较近的深圳,让刘遵义看到了可能性。

港中大是全港大学中最早开展大湾区发展项目的院校,并深度参与深圳市的教育发展和科研建设。2006年与深圳市和中国科学院合作的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是港中大最早在大湾区的重要策略性建设,获得国家高度肯定。

2007年,港中大建立深圳研究院;2014年成立香港中文大学(深圳);2018年深圳研究院众创中心建成产学研平台。在深圳市的最新发展项目包括2020年发展河套创新合作,成立深港创新研究院(福田)。

9月4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迎来了2023年度入学典礼。香港中文大学官网 图

“港中大到内地建校不是为了赚钱,是为了培养人才,我们从来没有讲过钱的事。”段崇智说,港中大建立深圳校区有三方面原因,分别是:在珠三角引进香港高等教育教学模式;用跟以往不同的教育方法为国家培养人才;维护好香港与珠三角地区的合作关系。

今年港中大推出了“双主修2+2模式”,这是粤港澳大湾区首个让学生于深港两地校园修读双主修本科课程的项目。学生在本科四年学习期内于港中大及港中大(深圳)修读两个主修专业,并于深港两地轮换上课和实习,各修读两年,以进行学习、研究及实地考察。

“‘双主修2+2模式’是在教育方面融入国家发展的第一步,这样就真的把大湾区打通了。”在段崇智心底有一个愿望——他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大湾区内地城市的高校能冲进世界排名前100。他还期盼,以后有机会到中科大交流,回父亲的故乡安徽看看。

(原标题:大学何为|专访港中大校长段崇智:香港的大学如同沙漏的通道,融汇中西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大规模调查揭示万余种食物相关微生物 科学家揭示超铁元素核合成新机制
6000年古迹揭示石器时代建筑者的工程智慧 森林可持续经营:给陆地碳汇扩容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