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郑莹莹 来源: 中国新闻网发布时间:2022/5/4 13:46:07
选择字号:
“航天青年”牛俊坡:忙完火星探测 又“解锁”行星探测新任务

编者按:

每一个努力生活的中国人,都是最美的奋斗者。也正是因为亿万奋斗者,才有了今日之中国。十年,致敬每一个奋斗的你。让我们一起,踔厉奋发新时代,笃行不怠向未来。

中新网上海5月4日电 题:“航天青年”牛俊坡:忙完火星探测 又“解锁”行星探测新任务

中新网记者 郑莹莹

“在深空探测,尤其是行星探测领域,美国和苏联从上世纪60年代左右就开始探测火星、探测金星了,中国迟了将近60年,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够迎头赶上。”刚获得第26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的“航天青年”——天问一号火星环绕器总体主任设计师牛俊坡在接受中新网记者专访时如是说。

1983年出生的牛俊坡,于2008年在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毕业,随后进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509所工作。他说,在航天系统工作13年多以来,主要做了一件事——参与天问一号火星环绕器的研制。

中国于2020年7月23日开启首次自主火星探测之旅,天问一号探测器由环绕器和着陆巡视器组成。

牛俊坡还记得那一刻:2021年2月10日晚,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到达火星,并成功捕获火星,成为中国第一颗人造火星卫星。“这是我这些年工作感到最骄傲的一件事。”他说。

“‘天问一号’通过一次任务的实施,追上了国外60年的探测脚步。希望通过深空探测后续任务的实施,我们能助力加速中国航天强国的进程。”他说。

作为“80后”,牛俊坡生逢中国航天加速发展的大好时期,从载人航天到探月探火,这些年,伴随中国经济的成长,中国航天也越发茁壮。

牛俊坡身在其中,体验尤甚。他说,这两年中国卫星发射量大增,2021年中国航天发射次数已经位居世界第一。与此同时,航天队伍里,年轻人的占比也越来越高,比如,在509所,35岁以下的设计师占了60%以上。

牛俊坡在开始“天问一号”研制之前,有两年地球遥感卫星的研制经历。自2010年起,他开始参与深空探测论证阶段工作。2016年,“天问一号”工程立项后,他便投入环绕器的工程研制工作。

彼时,中国航天开启新征程。牛俊坡介绍,中国从1970年发射东方红一号卫星起,一直聚焦围绕地球的卫星;到2000年以后,中国开展了月球探测工程,发射了嫦娥系列卫星,此时的探测目标——月球距离地球约40万公里。现在中国进行“天问系列”行星探测任务,第一步便是“天问一号”探测火星。

“我们探测的目标从地球到月球,再到火星,甚至以后到更远的其他行星或宇宙天体,我觉得最难的就是目标更换之后,其特性、环境我们都很陌生,而这些都是影响探测器设计的必要条件。”他说。

深空探测领域被形容为“航天新技术的实验田”,里面有很多未知的东西。比如在做“天问一号”的总体设计时,团队先要做大量的调研,然后做很多备份方案,“怎么去模拟环境,让卫星先在地面上通过目标环境的考验。没有准确信息的话,这些都是有很大风险的。我们需要留很大余量,去应对不确定性。”

牛俊坡说,航天是对实践要求很高的工程技术,在深空探测这个新领域,大家都在一条起跑线上,有经验的航天人重在把握方向,而年轻人精力充沛、思维活跃,机会可能更多,也更容易施展才华。

从“天问一号”发射到交付在轨长期管理,他算了一下,长达480天的在轨飞行控制中,八院团队成员平均出差时长超过260天,其中有近90天是通宵值班。

他说,选了这份工作,就要把它干好,“航天是有传承精神的,‘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航天青年要把自己的理想融入国家航天科技事业的需要。身边很多同事都能吃苦耐劳、团结一心地去做这件事。”

继“天问一号”之后,中国国家航天局已发布了后续行星探测计划,包括小行星探测、火星取样返回、木星系探测等。

伴随着这些新计划提上日程,牛俊坡又“回”到了10年前,开始后续任务论证、关键技术攻关,为下一次任务的立项、研制作准备。

“又一个新的轮回,只是10年前做‘天问一号’的时候,我们是白手起家,啥都没有,从调研开始做起;新的探测目标仍然需要调研,但我们已经有一批比较有经验的设计师了,自主创新的路会走得更快、更好。”他说。(完)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3颗火山玻璃珠证明月球1.2亿年前仍活着 实验室培养干细胞或成为癌症治疗突破点
大规模调查揭示万余种食物相关微生物 科学家揭示超铁元素核合成新机制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