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晴丹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2/3/9 15:11:27
选择字号:
全国政协委员、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资源研究所所长谌爱东:
建议在云南建设“世界作物园”助力国家种源安全

222232.jpg

全国政协委员、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资源研究所所长谌爱东 受访者供图

农作物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更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全球可食用植物约8万种,人类已驯化栽培的约2500种,我国目前仅有600余种,3/4的人类文明成果尚未引入我国。自西汉以来石榴、葡萄、蚕豆、核桃、大蒜等就陆续引入我国,明清时期引进了烟草、玉米、马铃薯、番茄等,近代又引入优质甘蔗、橡胶、咖啡等大批我国没有的农作物。这些作物的引进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种质资源是现代种业的基础,被誉为农业的“芯片”。中央把种源安全提升到关系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明确提出要“开展好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这些被人类驯化而现在没有被充分利用的作物(又称孤儿作物)有极高的研究利用价值,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解决粮食安全、营养与健康、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等人类发展问题方面具有独特作用和巨大潜力。

云南地处低纬高原,地形地貌复杂,垂直气候特征明显,是我国乃至世界物种多样性重要宝库,也是天然的作物园,世界各地物种都有可能在云南找到栖息地。“在云南布局建设世界作物园,作为国际大科学计划/工程打造,大量引进全球孤儿作物及其野生近缘种并加以保存、保护并研究利用,是解决上述育种资源狭窄、资源引进不足、资源消失步伐加快、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营养不良、农业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等一系列发展难题,服务新时期国家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举措。”全国政协委员、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资源研究所所长谌爱东表示。

保障国家种源安全,根本还在“源”上。相较美国国家植物种质体系(NPGS)保存的6×105份资源中国外资源占比高达72%而言,我国保存的5.2×105份则仅有24% 来自国外,非常有必要从国外大量引入。加之这些作物由于长期被忽视,未充分利用而在加速消亡,引进工作更加迫切。而这些物种的消亡对生物多样性和人类福祉将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已引起国际社会广泛关注,而由于我国经济和科技实力,以及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和影响,国际社会普遍期待这一重大课题的“中国方案”。

为此,谌爱东建议,应支持在云南建设“世界作物园”。根据拟引入孤儿作物及其野生近缘种的生态类型和作物特点,分别在云南不同生态区建立基地和相关研究配套设施,建设世界作物园,系统引进中国没有的作物及其野生近缘种,并加以保存、保护与研究利用。使其成为全球孤儿作物保护及农业可持续发展“诺亚方舟”。

其次,围绕孤儿作物及其野生近缘种的重大科学问题及工程问题,牵头组织研究国际大科学计划/工程。成立孤儿作物及其野生近缘种国际合作研究协作网,创办一本国际学术期刊;聚集一批国内外高层次科研人才,强化科技创新,组织重大国际合作研究,提供全球公共产品,解决世界性重大科学/工程难题,提出中国方案、发出中国声音。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3颗火山玻璃珠证明月球1.2亿年前仍活着 实验室培养干细胞或成为癌症治疗突破点
大规模调查揭示万余种食物相关微生物 科学家揭示超铁元素核合成新机制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