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思辉 孙慧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2/12/1 21:13:42
选择字号:
促进“十年禁渔”取得更大成效
专家呼吁连通江湖,防止洄游鱼类“ 只进不出”

梅志刚(右二)在鄱阳湖开展搁浅江豚救护。受访者供图

长江是全球七大生物多样性丰富河流之一。2021年开始实施的长江“十年禁渔”旨在让长江休养生息,恢复生物多样性。然而,与长江密切相连的众多湖泊该如何保护和修复,一直缺乏定量研究。日前,中科院水生所研究人员研究提出“加强秋冬季与长江干流的连通以提升闸控湖泊禁渔成效”,相关成果刊发于《生态指标》杂志,引发关注。

12月1日,该研究团队成员、中科院水生所副研究员梅志刚就相关问题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经过研究发现,通过恢复鱼类的江湖洄游,不仅能缓解闸控湖泊中食物网简化风险,而且有助于应对长江中下游地区江湖洄游性鱼类资源整体衰退的现状,恢复其生物学上的完整生活史过程,提升“十年禁渔”成效。

恢复鱼类江湖洄游江豚才有充足食物

2021年起长江流域实施为期十年的禁渔,但实际上,在长江流域的水生生物保护区里,自2018年起就实施了全面禁渔。梅志刚所在研究团队长期开展豚类保护区的监测,在近些年的监测中,研究人员发现在迁地保护区里的大型鱼类越来越多,而供给江豚食用的小型鱼类资源逐渐减少,这引起大家的担忧。

“保护区也很着急,管理一直在加强,怎么会在禁渔后发生这个现象?会不会是禁渔和目前的管理措施之间的叠加效应?”研究人员一度非常不解。因此他们选取距离较近的两个迁地保护区——天鹅洲和何王庙故道,开展比较研究。科研人员在较早实行禁渔的江豚保护区中发现了可能由闸控调节导致的生物量结构单一化,食物网结构简化现象。

“这项研究结果不仅对本研究关注的两个故道有意义,在长江流域湖泊的管理中同样具有广泛的适应性。”梅志刚表示,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大型湖泊中仅鄱阳湖、洞庭湖、石臼湖等湖泊仍保持与长江自然连通,而实行闸控调节的湖泊普遍存在。这些湖泊基于防洪、水质改善、渔业生产或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目标,均在实施洪水期通江的管理模式。而枯水期并未实施大流量及符合节律的开闸放水,更有甚者在闸口设置了拦鱼网,防止鱼类逃逸。

研究团队成员、博士生王睿龙分析,江湖洄游习性鱼类的幼鱼可以随着洪水进入,但成熟后无法自由迁出,既不能补,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干饭人”。

禁捕并非恢复长江生物多样性唯一途径

研究人员发现,禁捕并非恢复长江生物多样性唯一途径。江湖洄游习性的鱼类,以四大家鱼为代表,它们高度适应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气候和水文条件,其产卵场主要分布在长江干支流的河道中,迎着洪峰产卵,受精卵随着洪水漂流孵化,小鱼苗则继续随着洪水灌入沿江的湿地和湖泊中肥育。随着秋冬季节水温下降,长大的亲鱼又回到较深的长江干支流河槽越冬,来年继续参与繁殖,这是一个完整的生活史过程。

通过加强秋冬季节合适气候条件下的江湖连通,可刺激促进性成熟江湖洄游性鱼类返回干流。

梅志刚表示:“这不仅符合十年禁渔整政策,以最低成本,且符合鱼类生活史的方式来达到调控目标。更重要的是,这些亲鱼进入长江,补充了干流的繁殖群体,促进了整体鱼类资源的恢复,有助于实现十年禁渔的预期效果。”

期待更多地方重视“洄游鱼类的自由迁出”

“正在实施的十年禁渔政策,一方面有效修复着长江干流的生物多样性,一方面也客观上造成数目众多的湖泊进入闸控模式之下,如果不重视秋冬季节的江湖连通和鱼类自由迁出,可能加剧食物网简化的风险,带来一系列不利影响。我们的研究为此提供了一个预警。禁渔后虽然湖泊中鱼类生物‘量’呈现增长,但还应关注生物多样性这个‘质’的提升。”研究人员发现,通过恢复鱼类的江湖洄游,不仅能缓解本研究所揭示的食物网简化风险,而且有助于应对长江中下游地区江湖洄游性鱼类资源整体衰退的现状,恢复其生物学上的完整生活史过程,促进“十年禁渔”。

梅志刚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令人欣慰的是,根据我们的研究提出的管理建议正被有关部门采纳和实施。”

据悉,目前天鹅洲保护区已向湖北省林业局和湖北省农业农村厅申请进行鱼类群落结构调整,移出一部分大型鱼类,尤其是江湖洄游性鱼类。而何王庙保护区在此次江豚防逃拦网的更新过程中,也将拦网的网目由10cm增加至18cm,给大型江湖洄游性鱼类洄游入江提供了必要条件。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