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彬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1/6/22 19:31:00
选择字号:
“走出去”的芬兰故事

 

再过不久,河北工业大学芬兰校区(以下简称芬兰校区)学生张一诺就要登上飞机,飞往万里之外的北欧国家芬兰。在那里,她将与100多位同行的国内学生和100多位来自其他国家的同学一起,开启一段崭新的学习、生活之旅。

作为我国高校在发达国家建立的首个本科层次海外校区,芬兰校区于2020年首次通过高考招收中国学生。这些学生接受“1+3”的培养模式,即学生第一学年在河北工大天津校区学习,第二至第四学年在芬兰学习。这也意味着,在经过一年的本土学习后,张一诺将成为河北工大真正意义上开启芬兰校区海外本科学历教育的首批见证者。

培养中国文化“小大使”

芬兰校区的筹建始于2019年,由河北工业大学与芬兰拉彭兰塔—拉赫蒂理工大学(LUT)合作建设。从方案提出到首次面向全球招生,该项目仅用了不到一年时间。

“在我国高等教育的对外交流中,以前更多的是‘引进来’,即将国外优质的教育资源和经验引入国内,然而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持续发展,如何‘走出去’,将国内高等教育模式与国外高等教育进行更深入融合,已成为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谈及成立初衷,河北工业大学副校长马国伟如是说。

根据规划,芬兰校区学生来源采取“三三制”方案,即招收1/3国内学生、1/3欧盟国家学生,以及1/3非欧盟国家学生。中国学生采取“1+3”培养模式,国际生采用“2.5+0.5”的模式。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芬兰的大学本科学制为三年,与我国四年学制并不相同,而学生毕业时如果要拿到中外两所高校的学位证书,需要同时符合两国的学制要求,这就导致中国学生要在国内先读一年,再与国外学生共同完成剩余三年的学习。而在国内的这一年让学生学些什么,就成为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首先是英语学习,未来学生面临的是全英文学习环境;同时还要根据国家规定,完成思政课、体育课等相关内容的学习。”该校国际教育学院院长史耕山表示,除上述“规定动作”外,还有一个重要内容——提高学生对中国优秀本土文化的理解、掌握和传播能力。

对此,该校国际交流与合作处处长陈鸿雁解释道,中国高等教育走向世界的过程,本身就应是中国优秀本土文化的传播过程,中外学生间的交流互动将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为此,我们为学生开设了一年的龙舟课,并准备八月到芬兰与当地居民和LUT学生举行龙舟比赛。此外,我们还准备了武术课、太极课、古戏法课……同时组织了中国传统歌曲和舞蹈的排练,为即将在芬兰举办的中国文化节做好准备。”她说,“我们希望能用一年的时间,培养出一群中国文化的‘小大使’。”

值得借鉴的“小专业”模式

除了文化交流外,芬兰校区成立更重要的目的是通过中西高等教育制度的交融,培养出一批真正适合未来全球化发展、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高素质人才。

据介绍,芬兰校区共设置了四个本科专业,分别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能源与动力工程,以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这些专业主要围绕河北工大的“双一流”学科设立,但在具体培养模式上,融合了两校人才培养理念,在借鉴芬兰高校的人才培养理念的同时,进行相应探索与创新。

“比如,从未来发展趋势看,工程类专业的优秀人才不再是单一的工程师,而应同时具备相应的管理和服务素质。”作为芬兰校区人才培养方案的主要设计者之一,芬兰校区执行校长李子瑞说。因此,除了常规的专业课程外,芬兰校区专门为中国学生设置了相关管理和沟通课程,囊括了服务、沟通、企业管理等各领域。针对国际生则设置了中文、中国文化、当代中国社会、中国科技前沿等课程。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致力于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课程与国内高校的“通识课”并不相同,而是采取了芬兰高校普遍实行的“小专业”制度。

“所谓‘小专业’是指芬兰高校通常会规定学生的总学分中,有特定比例的学分要通过学习本专业以外的其他专业课程获得。”李子瑞说,与国内高校的通识课程相比,后者往往只是一门课程,而前者则类似于某个专业的课程模块,其中会有六七门课。

“与单一课程相比,小专业在构建学生知识体系方面的优势显而易见,但除此之外,这种专业设置方式也给我带来了一些思考。”李子瑞表示,芬兰高校的小专业涵盖内容分布广泛,“比如教导学生如何开办一家公司,或将自己的概念变成产品”,而这些内容需要大量的实践时间。与之相适应的是,芬兰高校每门课程仅规定学生学习的总时间,教师课堂讲授时间则不受规定,且只占学生学习时间的一小部分,其他时间都是学生在教学资源平台进行自学。

“这种模式的最大优势是学生不仅能学到课程规定的知识,更能掌握独立自主学习的技能。相比之下,我们以课堂学时为单位计算的传统授课模式,是否也应该有所改变?毕竟这样的需求也是国内高校未来很可能会遇见的。”李子瑞说。

“双赢”结构是基础

对于将来在芬兰的学习和生活,张一诺的话语中满是期待。

“很想亲眼看看那里的极光,看看北欧的生态环境是否真的像纪录片中的那么美。”她说,“另外,芬兰基本没有中餐馆,听说LUT专门建了一个中餐厅,不知道那里的饭菜做得地不地道。”

在张一诺期待的话语背后,我国高等教育正在以坚实步伐走向海外。

据了解,我国高等院校海外办学的一个重要时间节点是2014年。当年,我国废止了海外校区的审批程序,海外办学成为高校的一项自主权。

近年来,我国高校海外办学的步伐正在加快,其中成功者有之,遭遇挫折者亦有之。在马国伟看来,无论是高校建立独立校区,还是与所在国高校合作,有些经验和教训是共通的。

“总体看,我国高等教育走出去的大方向是一致的,但在条件不具备的时候,高校也不能盲目冲动,而是要具备天时、地利、人和——既要考虑到两国关系、合作院校的愿望以及本校的实力,也要考虑到双方利益诉求。”马国伟说,在具体的合作中,高校也不能设置太过功利化的目标,而是先通过展示诚意、沟通交流,将合作稳固下来,至于其后的发展,往往是水到渠成的。

“事实上,在芬兰校区的筹建过程中,很多中国文化传播的创意反而是芬兰方面首先提出的,比如举办龙舟赛、中国文化节,为LUT学生开设中文课等,这就说明了我们之间的合作是一种‘双赢’。‘双赢’也是中国高校能够持续走出去的最重要基础。”陈鸿雁说。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糖刹车”基因破除番茄产量与品质悖论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