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庆年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1/6/1 13:51:33
选择字号:
价值增值能力衰退 上层流动难度加大
受教育者如何应对高教普及化不利影响

 

2019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到51.6%,进入了普及化发展阶段。 “十四五”期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提高至60%,这意味着高等教育规模将进一步扩大。

国内外的高等教育实践表明,规模的扩大会给高等教育系统带来一系列影响,包括结构、质量、发展方式和功能等诸多方面。这些影响往往会得到学者和政府部门的关注,但较少受到受教育者的关注,因为其与受教育者的关系并不是十分密切。然而,随着我国高教规模的进一步扩大,会不会对受教育者产生一些容易被忽视的直接不利影响呢?

经济学角度:高教规模扩大抑制价值增值

人力资本理论显示,价值运动是人力资本的属性之一,即具有增值能力。劳动者接受教育并将知识内化的过程,在价值上表现为各种投入的消耗,进而成为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一种资本存量。

这种资本存量可以创造出即期或远期收入。这些收入不仅能补偿过去的投入,还会有净收益。正是这种属性才使得更多人愿意选择接受高等教育。然而,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却出现了一种反常现象,即学生在本科或研究生毕业后的收益不高,甚至难以补偿投资。

之所以如此,初步考察发现价值运动与高教规模有关。当高教规模处于精英教育阶段时,人力资本属于极度稀缺资源,这一时期只要能够上大学,几乎都会在毕业后获得较大的个人收益,人力资本的价值运动属性处于正常显现阶段,进而实现价值增值。而到大众化尤其是接近普及化阶段,人力资本的稀缺程度降低,大量普通大学生难以找到较高收入工作,其价值增值的能力大打折扣,人力资本的价值运动属性部分受到抑制。不过,这一时期名校的本科生和大多数硕士研究生,尤其是名校硕士生和所有高校的博士毕业生、海外留学人员仍然具有较强的价值增值能力。

当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后,人力资本市场供需双方的角色将发生变化,普通专科毕业生的价值增值能力进一步衰退;本科生,即使是名校本科生以及普通地方高校的硕士生,其价值增值能力也会受到冲击。这一时期,人力资本的价值运动属性将受到较大程度限制。

由此可见,人力资本虽然具有价值运动属性,但这种属性的彰显是有条件的。在完全市场条件下,当高等教育规模较小时,这种属性会得到较为完全的彰显。随着高教规模的逐步扩大,这种属性会越来越受到抑制,只会在部分层次和素质较高的高等教育接受者身上得到体现。大众化进程中每年出现的弃考务工、弃考务农、弃考留学等现象就证明了这一点。

这一理论提醒我们,由于价值增值是受教育者接受教育的主要动力,而在完全市场的情况下,这种属性在高教规模较大时无法完全彰显,进而对受教育者产生不利影响:越来越多的人可能无法通过接受较低质量和水平的高等教育实现预期的经济目标。

社会学角度:社会流动受高教规模制约

社会学理论认为,分层是社会的客观现象。有了社会分层必然存在社会流动,这是社会发展的一种基本形态。社会学研究结果显示,实现社会流动的途径和方式很多,但在现代社会中,接受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是实现社会流动的最佳手段。这也从社会学视角解释了在我国高教大众化进程中为何会出现“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现象。

在我国,尤其是计划经济时期,由于城乡差距特别大,农村的孩子都特别向往城市生活。城市中,由于工人和干部的身份而导致待遇不同,工人就会特别羡慕干部。于是,那些想要改变自己或下一代命运的人,就不得已克服各种困难接受高等教育。在精英教育阶段,那些被大学录取的人也的确实现了自己的愿望。

然而,一个现实的趋势是,随着高教规模的不断扩大,即便是接受了高等教育的人,也越发难以实现向上层社会流动的愿望。

例如,如今的大多数专科生无论如何都无法与上世纪末的专科生相媲美。该现象已逐步向一般地方高校本科生蔓延。其原因就在于,作为一定发展阶段的社会,其社会各层级的容量相对固定,想从社会底层向上层流动的人却越来越多。因此,在社会发展特定阶段,随着高教规模的扩大,能够实现向上层社会流动的,只能是那些学历层次相对较高、能力素质相对较强的人才。

值得注意的是,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受教育者向上层社会流动受阻现象并没有在大众化初期和中期表现出来。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我国社会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社会快速发展导致的社会上层容量不断扩大,进而容纳了大量的高等教育接受者。但随着我国逐步进入平稳发展阶段,尤其是随着高教规模的进一步扩大,专科毕业生和一般地方高校的本科毕业生实现向上层社会流动的难度将逐步加大。这也是近些年之所以有越来越多的人追逐名校和读研的根本原因所在。

多渠道应对新形势

由此可见,无论是经济学视角还是社会学视角,其共同的指向是,随着高教规模的不断扩大,受教育者通过一次性教育实现自己愿望的难度越来越大。这也是社会竞争愈发激烈的一种表现。那么,我们该如何面对这种形势呢?

首先,高校学生务必充分利用专业学习的机会,学到真本事。要着重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这是保证其未来通行天下的核心素质。靠一张文凭打天下的日子早已一去不复返了。

其次,学生在校期间除学好本专业外,还须尽可能利用辅修专业、选修课程、社会实践等途径拓展自己的知识和能力,让自己的羽翼更加丰满。

第三,在条件允许下,要积极寻找提升学历的机会,并及早作出规划。毕业生也不要指望通过一次就业就实现自身诉求,要有长期规划并持之以恒。

第四,已经完成初次或两次高等教育的就业人员,要通过各种途径坚持提升自己。这也是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的要义所在。否则,就有可能面临“降级”危险。毕竟当今社会已经或正在打破过去身份“终身制”的制度,上下层级间的流动随时都可能发生。

当然,对于高等教育接受者而言,面对这种形势也不必恐慌。因为随着国家经济和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价值升值和社会流动的困境会得到一定程度缓解。另外,从教育学视角审视,接受年限更多、层次更高的高等教育对于提升自我非常重要,未来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困境都会显示出其优势。对于社会而言,提升全民的受教育水平意义重大。

(作者系华南理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糖刹车”基因破除番茄产量与品质悖论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