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立国 李登 来源:光明日报 发布时间:2021/2/27 9:37:11
选择字号:
设置交叉学科:打破科学割据,作彻底联合的努力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日前印发通知,新设置“交叉学科”门类,成为我国第14个学科门类,“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和“国家安全学”作为下设一级学科。这是对我国学科设置方式的重大突破。我们为什么要设置交叉学科?交叉学科究竟与传统意义上的学科及跨学科有何区别,交叉学科设置的标准与依据是什么?我们应该如何进一步完善交叉学科的设置和发展工作?

近25年来,交叉合作研究获诺奖比例接近50%,学科交叉融合成为当前科学技术发展的重大特征

必然性:社会需求倒逼学科交叉融合

学科,是指专门化的知识体系,既是人类社会知识发展演变的结果,同时也是高校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载体和学院学系设置的依据。

随着知识创新和发展,学科的内涵和种类也在不断丰富和多样。20世纪下半叶以来,知识生产在高度分化的基础上呈现出高度综合化的趋势,学科的交叉、融合与相互渗透广泛发生在各个学科领域,在当今全球较为成熟的5500多个学科领域中,接近一半具有交叉融合性质。比如物理化学、量子化学、组学与蛋白质组学、神经系统科学、微阵列技术等都是学科交叉的结果。如果说“分化”是小科学时期科学发展的主要动力,那么“交叉”则是大科学时代科学发展的主要特征。

学科的交叉融合是知识发展和社会实践需求的必然结果。

知识本身是在交叉融合中创新发展的,离开了其他学科的滋养和渗透,单一学科知识很难发展进步。美国物理学家瓦尔特·科恩(Walter Kohn)和英国数学家约翰·波普(John Pople)以物理和数学工具,发展了量子化学理论和计算方法,在化学领域取得了骄人成就,向人类展示了数学、物理和化学学科的交叉融合取得的重大成果,获得了1998年度诺贝尔化学奖。美国的保罗·C.劳特伯(Paul.C.Lauterbur)和英国的皮特·曼斯菲尔德(Peter Mansfield)运用物理学与医学的交叉而发明了磁共振成像技术(MRI),获得了200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此外,我们也看到,许多重大的科研成就也都是学科交叉合作的成果,如人类基因组测序、“绿色革命”以及载人空间飞行等。对于诺贝尔获奖者的统计发现,具有交叉学科背景和经历的学者接近一半,并且比例不断上升。最近25年,交叉性的合作研究获得诺贝尔奖项的比例已接近50%。

现在,高校知识的分类以学科为基准,虽然这是学科建设的要求,也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依据,但现实问题的研究和创新型人才培养,却需要多学科共同参与,人才培养与问题研究不是按照学科体系而是按照社会需要提出来的,这就决定了学科交叉融合的必然性。同时,人类社会面临的科技、生态、人口、贫困、经济增长和社会公正等重大问题,都需要多学科交叉合作以研究解决。

当代知识生产和学科发展已经步入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时代,单一学科的研究范式与思维模式难以实现科技创新和解决复杂的重大问题。交叉学科既是知识本身发展的体现,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需求。学科交叉融合是当前科学技术发展的重大特征,是新学科产生的重要源泉,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路径,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需求。

交叉学科是对我国学科设置方式的重大突破,既不同于传统学科,也不同于跨学科

特殊性:遵循社会需求逻辑而非单一的知识逻辑

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专业设置按“学科门类”“学科大类”“专业”三个层次来设置。学科门类是学科知识分类和学位授予的依据,每个学科门类下设若干学科大类,也就是一级学科,如理学门类下设数学、物理学、化学、统计学、科学技术史等14个一级学科,历史学学科门类包括中国史、世界史、考古学等3个一级学科。一级学科下再设若干专业,也就是二级学科。

之前,我们一共有13个学科门类: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管理学、艺术学,将“交叉学科”设置为我国第14个学科门类,是我国学科设置方式的重大突破。因为原有的13个学科门类都是按照知识体系和研究领域来划分的,如物理、化学、经济学、社会学等是知识发展演化的结果,是知识体系的划分,而交叉学科突破了传统上按照纵向的知识分类来设置的原则,依据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为出发点而设置,按照社会需求把纵向的不同知识聚集在一起设立了学科,遵循的是社会需求逻辑而非单一的知识逻辑。

分析交叉学科门类下率先设立的两个一级学科“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和“国家安全学”,可以看出交叉学科的设置和发展,需根据国家发展的重点领域和优先主题进行规划和布局。所谓重点领域是指在经济、社会、科技、文化生态等方面和国家安全中重点发展、亟待知识创新提供支撑的产业和行业。所谓优先主题是指在重点领域中急需发展、知识与技术基础较好、近期能够突破的学科群。是否符合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是交叉门类下设一级学科的前提,已有不同学科门类有关知识的储备情况是设置的基础。

“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作为一级学科设置,是因为随着智能手机、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移动通信的普及,集成电路已经成为所有信息技术产业的核心,设立“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就是从根本上解决制约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卡脖子”问题,构建支撑集成电路产业高速发展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同时,我国近年来在计算机科学、大数据等方面具有较好的基础,设置这样的一级学科就是希望把“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在理论、方法上涉及较多的现有一级学科能够整合在一起,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开展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同时保持多学科综合与交叉的突出特点。同样,维护国家安全,迫切需要大批具有全球视野、全局观念、战略思维、政治意识、能力担当的国家安全人才,这是设置“国家安全学”学科的社会基础。

当然交叉学科也需要形成基本的知识体系和学科理论基础,社会需求逻辑是交叉学科设置的依据,而具备基本的知识体系和理论基础是交叉学科设置的标准。可以说,传统学科的划分规则主要是知识与学术逻辑,同时兼顾社会需求导向,但交叉学科设置遵循社会需求逻辑,同时兼顾学术与知识逻辑。

在明确交叉学科的性质不同于传统学科的同时,也要明确其不同于跨学科。跨学科是两到三个学科之间的合作,一般是以一个学科为主,比如新闻法律、新闻财经人才的跨学科人才培养,是以新闻学为主,学生同时学习法律或财经方面的课程,以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复合型新闻人才,同样跨学科科学研究也是以一个学科吸收另外学科的研究方法或者知识,例如借鉴社会学、经济学的研究范式与知识来研究教育问题。而交叉学科是面向重大社会问题的多学科之间的深度融合,彼此没有主次之分。交叉学科不是多门学科知识的简单拼凑与堆积,而是基于社会重大问题,多门学科依照内在逻辑关系而联结渗透形成的新学科。例如国家安全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涉及的政治学、历史学、经济学、网络安全等学科都是围绕国家安全学来开展科学研究、设计课程体系、进行人才培养,并且在发展中逐步形成较为稳定的知识领域。

交叉学科要避免封闭和自我垄断,探索交叉学科组织载体

建构性:探索中国特色的交叉学科管理制度

不同国家和地区对于学科的认识和划分具有一定的社会建构性。在我国,“学科”不仅是知识分类的依据,而且是管理的制度与资源配置工具,也因此有了“学科建设”。而在国外,有“学科”之概念却无“学科建设”之说,他们更多是把学科作为知识分类的意义来使用,其词汇是“领域”(field),如美国的学科目录分类(CIP)明确指出其对应的是学习领域(fields of study)。

我国的学科制度赋予学科的管理功能,一方面加强了学科发展,同时又因为这种刚性的人为划分和管理制度而造成了知识的分割和学科的封闭,也造成了各个知识领域都想发展成独立的学科领地尤其是成为一级学科。因为一级学科是资源配置、经费获取、学历与学位、学院设置、国家、省级与学校等三个层面独立设置专门的学术权力机构的依据,成为一级学科成为本学科领域获得独立学术权力的规则,故我国各知识领域对于获得一级学科设置的积极性非常高。

在我国学科具有管理意义的背景下,新设置的交叉学科应该探索新的发展路径。

一是探索新的发展路径,避免学科封闭和自我垄断。学科发展本来就是在不断突破原有学科边界,与其他有关学科专业不断交叉融合而进步的,作为交叉学科要持续保持交叉、融合、创新的本色。过去,由于交叉学科没有专门的学科建制,找不到对应的位置,得不到政策、制度的保障,致使学科交叉发展阻力很大。现在设置了交叉学科及其下属的一级学科,既要按照学科建制发展学科,也要适应交叉学科的特色,尝试突破以学科界限为基础的学术管理制度、人才培养模式和学科组织范式,建立起交叉、开放和共享的运行机制。如交叉学科门类的教师绝大部分来源于不同学科,需要探索有效的双聘机制和评价机制。相关的学生评价和科研成果评价,需要根据交叉学科特点和具体问题探索设置新的同行评议机制与规则。正如李四光先生所言,要“打破科学割据的旧习,作一种彻底联合的努力”。

二是要建设交叉学科组织载体。交叉学科的组织载体不同于传统学科,既要有固定的机构、人员、经费、研究设施和工作场所这种传统的实体型组织建构,如院系或研究所设置方式,也要有半实体交叉学科组织与虚体型组织。半实体交叉学科组织有明确的组织目标与较为完善的管理体制,参与人员稳定,流动性弱,但是参与人员大部分依旧保持原有院系的人事关系,实行双聘体制。虚体交叉学科组织是一种高度灵活性和流动性的组织形式,人员流动性强,多表现为定期的学术沙龙、研讨会、课题组织等,具有相同兴趣的成员可以聚集起来自由探索交叉学科的某一问题,边界较为开放,容易接纳新成员,是一种突破原有学科管理束缚的促进学科交叉的有益探索。

三是探索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交叉学科门类设置的一级学科需要突破传统的学科管理模式,按照独立的交叉学科为单位进行管理,形成较为完善的交叉学科管理制度体系。目前高校在交叉学科人才培养方面做出了很多探索,但最终在学位授予、质量保障等方面实际上仍落在一级学科身上,还是很难突破传统一级学科的管理框架,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仍然会受到原有学科管理模式的约束。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高校应积极研究制定交叉学科设置与管理的有关办法,在实践中逐步明确交叉学科的设置条件、设置程序、学位授权与授予、质量保证等方面的具体问题,积极探索构建中国特色的交叉学科设置与目录管理制度。

(作者:李立国 李登,分别系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副院长,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