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沈春蕾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1/2/10 11:43:25
选择字号:
新业态下知识产权如何不愁“嫁”

 

江苏省高价值专利培育计划项目“高精密医学影像仪器设备及技术”启动会后,相关人员考察苏州医工所工程化平台。苏州医工所供图

■本报记者 沈春蕾

日前,国家知识产权局印发关于进一步严格规范专利申请行为的通知,明确今年6月底前全面取消各级专利申请资助。此举旨在提升专利申请质量,切实推动知识产权工作从追求数量向提高质量转变。

当前,随着新技术新业态蓬勃发展,不断有新的专利应运而生。但与此同时,我国高校和科研院所仍有部分知识产权束之高阁,无法进入市场实现其价值。“究其原因,这些知识产权不是围绕产业而生的,即使出生在高大上的深闺,却也愁嫁。”一位从事知识产权工作的学者有感而发。

提出新要求

《民法典》在总则里对知识产权做了解释,简单说是人们对作品、发明、商标等享有专有权利,专利是知识产权的一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曹新明与知识产权打交道多年。他告诉《中国科学报》:“保护知识产权就是激发人们创新的热情。”

当今世界已进入信息网络与人工智能时代,各种新技术的不断涌现,正在催生众多新业态,如人工智能产业、共享经济等。曹新明表示,新技术本身需要保护,新业态的结构和模式也需要保护,由此产生的新成果更需要保护。

在新技术新业态下知识产权保护法治化如何才能跟进?同济大学上海国际知识产权学院院长单晓光说:“这些新技术新业态从立法、执法和司法等方面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提出了新要求。”

例如,人工智能创造物是否受著作权法或专利法保护,其权利主体和客体应该如何界定?著作权已经不能满足数据权益的保护,数据权益的保护如何协调数据收集者和提供者的利益?生物领域胚胎干细胞研究者和干细胞提供者是否存在权利分享?网络购物、网络支付平台、共享单车等多种类型的新商业模式是否能够成为知识产权的保护对象……

“只有不断完善知识产权立法、强化知识产权行政执法和司法保护,才能适应新技术新业态的需求。”单晓光认为,合理保护知识产权涉及权利人与社会公众利益的平衡问题。最高人民法院曾经提出“加强保护、分门别类、宽严适度”的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政策,在保护权利人利益、促进社会发展和维护公共福利方面实现平衡。

曹新明坦言:“新时期,我们需要改变传统的观念和做法,以新的思想和态度来接受新的事物,让知识产权体系呈现开放态势。”

孕育高价值

近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0世界知识产权指标》报告显示,2019年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受理的专利申请数量达到140万件,连续9年排名全球第一,是排名第二位的国家专利申请数量的两倍以上。

曹新明分析道:“从数量上来看,我国专利已经取得显著成绩,但从质量上来看,我国高价值、高品质专利数量不是特别多,尤其是具有世界领先性、原创性的专利数量较少。”

那么,造成我国高质量高价值知识产权偏少的原因是什么?曹新明从时间因素、附加因素、干扰因素和外围因素给出了自己的见解。

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逐步建立知识产权制度,并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从无到有、从不接受到接受。20世纪90年代,社会各界对知识产权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期望高、压力也大,专利的价值被放大,甚至产生附加的反作用。“科学研究的干扰项越来越多,结果就是伤害了真正做研究的人。”曹新明说。

单晓光则从实践操作方面给出分析:有些知识产权应用部门重数量轻质量,将知识产权的数量作为装点门面、商业宣传的工具,没有充分认识到知识产权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有些知识产权中介部门鱼目混珠、恶性竞争,无心发现、挖掘和培育优质知识产权项目;知识产权行政管理部门的一些奖励和资助缺乏针对性,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不良企业通过申请低质量的知识产权来套取奖励和资助;知识产权审判效率和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维权周期长、费用高和赔偿低的问题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也降低了企业对高质量知识产权的兴趣和投入。

专利从量变到质变需要一个孕育和筛选的过程。2015年,江苏省率先在全国启动高价值专利培育示范工作,从注重专利数量转向提升专利质量。不久前,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苏州医工所)“高精密医学影像仪器设备及技术”获批江苏省高价值专利培育计划项目。

这里高价值专利的界定标准是什么?“技术创新点、法律状态和市场可行性,是我们申请高价值专利培育计划必须具备的基础条件。”苏州医工所计划与质量处副处长郭智慧告诉《中国科学报》。

他进一步解释道:“该项计划通过制定高价值专利培育全流程管理规范和制度,侧重对拟突破领域的竞争态势分析和关键核心技术的前瞻性专利布局,提高专利申请质量,并且积极参与领域内标准化组织建设和各级标准制定修订工作,推动核心专利形成标准必要专利,切实加强高价值专利的转化运用和保护实效。”

实现高效益

2019年,中国科学院申请专利近两万件,授权专利约一万件。如今,不少企业到高校和科研院所寻找前沿技术,希望与科研团队开展联合开发,进行中试和产业化推广。

从书架上的专利到货架上的产品,实现起来又谈何容易?东北大学成果转化管理办公室主任张刚刚告诉《中国科学报》:“高校的专利到产品,需要考虑工业环境、资金、市场等多种因素,这些因素高校往往很难掌控。”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结合高校的专利转化,张刚刚认为,高校的技术、专利,要与企业、市场深度融合,必须更多面向工业实际、面向企业生产,通过与企业开展技术研发、专利转化等方式和途径,实现其价值。

苏州医工所在与企业的合作中发现,研究所的专利技术距离实际应用还有很长一段转化路程。“企业对专利的评估非常专业,研究所的专利运营和保护是否到位,正是企业所看重的。”郭智慧说。

“和专利的转化效率相比,更重要的是专利运营的收益规模。”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智能机械研究所前所长王容川告诉《中国科学报》,“有些专利申请超前产业界应用很多年,授权三年后产业界尚未应用即开始转化工作,就会降低专利的价值。因此,专利运营应该是围绕高价值专利展开,且要把握好‘窗口期’。”

单晓光说:“知识产权保护是一把双刃剑,用好它,权利人和社会实现双赢;用不好,不仅会阻碍科技和文化的发展,甚至损及公共利益。”

《中国科学报》 (2021-02-10 第3版 转移转化)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