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秦志伟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1/2/9 10:07:14
选择字号:
野外调查行程12.5万公里,调查样点64万个,53名科研人员,历时5年——
关于东北地区生态变化的两部著作出版

近日,由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以下简称东北地理所)研究员何兴元、王宗明等联合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东北林业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编著的《东北地区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变化评估》和《东北地区重大生态工程生态成效评估》,在科学出版社出版。

据介绍,研究成果基于8个野外生态观测站、20余年的长期观测数据并集成东北地理所在地理学与生态学方面的研究积累,采用遥感监测与地面观测相结合的技术手段,应用1600余景遥感影像,开展野外调查行程12.5万公里,采集野外调查样点64万个,采用被国际学术界广泛认可的科学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投入53名科研人员,前后历时5年,对国家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以来东北地区生态状况变化特征和重大生态工程的生态成效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评价。基于系统评价结果,研究人员系统梳理了东北地区生态系统面临的问题,并总结提出了森林、草地、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恢复的对策建议。

东北地区是我国乃至东北亚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其中东北森林带是国家“两屏三带”生态安全战略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森林面积占全国的27%;东北草地和湿地保护被列为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的主要任务,草地面积占全国的8%,湿地面积占全国的26%。按照《全国生态功能区划》,东北地区现有9个重要生态功能区,占全国的1/7。自21世纪初以来,东北地区先后实施了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等重大生态建设工程,各省和地方政府也分别实施了生态省建设等生态保护和恢复措施。

自1990年以来,东北地区生态系统变化态势如何?2000年开始实施的重大生态工程实施效果如何?东北地区生态保护的重点和主要方向是什么?这些问题急须通过科学评估进行回答。

两部著作给出的主要研究结论包括:东北地区气候变暖明显,多年冻土区面积减小,2000年以来森林面积有所恢复,草地和湿地减少趋势有所减缓,生态系统服务能力总体改善;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工程区森林面积增加明显,生态系统服务能力得到提升,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

东北地区生态系统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有:森林面积虽有所恢复,但幼、中龄林比例大,退耕林质量较低;草地面积减少,沙漠化、盐碱化问题突出,草地退化趋势未得到根本扭转;农业与湿地争地、争水问题依然严重。

基于研究结论和发现的主要问题,建议东北地区生态系统的恢复要切实践行“两山理论”,继续强化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严守三江平原地下水资源利用上线,加大东北地区退耕还湿专项工程财政支持力度,优化和有效保护国土生态空间,增强生态保护科技支撑,建立生态调查评估常态化机制。

据悉,上述著作是在总结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中国科学院野外站联盟项目、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和国家地球系统科学数据中心黑土与湿地分中心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完成的。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实验室培养干细胞或成为癌症治疗突破点 大规模调查揭示万余种食物相关微生物
科学家揭示超铁元素核合成新机制 6000年古迹揭示石器时代建筑者的工程智慧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