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跨大陆交流与丝路文明联盟: |
打造丝路沿线实质性国际合作交流平台 |
|
丝绸之路上的人群在不同时期是如何演化和扩散的?农业、技术和文化等是如何在丝路沿线进行传播交流的?是社会变迁还是气候变化影响了青藏高原地区的变化的?
丝绸之路是跨欧亚大陆交流与人类扩散的重要通道,其交流可追溯至5000-4000年前。丝绸之路犹如一轴异彩纷呈的历史长卷,不同文明和地区之间的交流借鉴、互通有无的经验教训给今天的社会文明发展带来深刻的历史启示。
近日,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主办了“跨大陆交流与丝路文明联盟”首个年度会议,邀请百位来自不同国家和不同学科背景的中外学者参会,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探讨丝路变迁,共识“丝路精神”。
复杂问题待解
“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最缺的也是最需要的是跨地区科学家、科研机构联合组织起来。”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长、“跨大陆交流与丝路文明联盟”主席陈发虎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表示。当前,我们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叠加新冠疫情肆虐,全球科技创新格局发生变化,那么最好的发展思路是,打通欧亚大陆,大家共同联合起来,打造科技命运共同体。
近20年来,陈发虎积极倡导丝路地区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综合研究,其团队在丝绸之路沿线地区气候变化和文明变迁方面取得了系列重要研究成果,例如:创造性地提出了“西风模态”及其形成的物理机制,对当下我国区域气候变化现象提供了解释;理解丝绸之路核心区的亚洲中部干旱区环境变化与丝路文明演变间的相互作用;聚焦“丝路文明与环境演化”为国家绿色丝路建设倡议提供历史借鉴,成果也得到国际学术界的广泛认可。
“新技术的产生会推动社会发展,然而,我们对丝路地区的变迁、环境变化和文明发展理解还十分有限。”陈发虎表示。
合作、互补、共赢
2018年,在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的发起下,“跨大陆交流与丝路文明联盟”(ATES)正式成立。
该联盟是联合国内外聚焦旧石器时代文化和人类扩散、新石器文明与农业传播、丝绸之路城镇与路线演替、丝路文明与科学技术交流,环境变化与丝路文明演进等重大科学问题。将对丝路沿线气候水文和环境变化、旧石器文化、新石器文化、历史地理、环境考古、技术考古等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理解科技交流对促进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社会发展的巨大促进作用。
“跨大陆交流与丝路文明联盟”是“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ANSO)框架下的重要成员。ANSO秘书处执行主任曹京华指出,联盟联合“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科学家共同探讨丝路文明发展,致力于揭示人类活动与气候环境变化之间相互作用和科学联系,揭示气候和环境的时空变化对沿线的城镇、道路交通发展的影响,对科学技术、文化交流和生活方式的影响,以便弘扬丝路文明借鉴、推动社会文明发展的精神,倡导合作共赢,应对人类共同挑战的理念和思想。
“联盟是国内外多家科研院校的学者专家组成的科学研究联盟。”陈发虎表示,希望为丝路沿线做相关研究的科学家们提供一个交流平台,最后形成具有实质性合作的国际科学研究联盟,科技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
历史映照现实
知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
会议中,多位国内外学者提到,许多城市本身历史的和地理的细节需要去探索,需要进一步深入理解文化和环境变化的内部驱动力,希望研究者们在时间尺度、工作地点和研究手段不尽相同的前提下,应提升一致性认识,形成更强的公众传播力。
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所长张柏春说,当前,我们面临着跨地域、跨文化的有“气魄”的大问题、大事件,在该地区开展相关工作相对困难,过去的教训告诉我们各干各是不可行的,必须走互补互建和共享共赢之路。“科学创新发明要避免重复,大家必须资源互补,发挥各自优势,才能够在交流合作中解决难题,这也是在资讯和交流高度发达的情况下最‘划算’的做法。”
“‘一带一路’倡议覆盖区域广阔,自然地理、社会经济、人文历史存在差异性,只有政府、国际组织、科学家在区域共性挑战和重大需求等合作意向达成共识,通过形成科学、技术、创新和能力建设的具体行动,才能够高质量建设‘一带一路’。”曹京华表示,未来,还需要需要做好人才培养工作,需要做好政策沟通和民心相通工作等,重点利用ANSO国际组织平台身份优势等,打造国际合作交流新范式。
跨大陆交流与丝路文明联盟秘书处负责人、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侯居峙介绍,联盟目前已有来自亚洲、欧洲、美洲等1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118位科学家成员,邀请具有考古学、环境考古学、古气候学、古环境学、历史学、遥感、地图学等不同学科背景的科学家加入,今后计划每两年举办一次年度会议。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