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汉斌 黄蔚霞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1/1/23 10:30:12
选择字号:
南海海洋所成果获2019年海洋工程科技一等奖

 

近日,中国海洋工程咨询协会颁发了2019年度海洋工程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证书。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以下简称南海海洋所)研究员王友绍团队项目“红树林对极端环境响应及其分子生态学适应机”和研究员喻子牛团队项目“南海砗磲规模化人工繁育和中培技术体系构建及其在生态修复中应用”分别荣获2019年度海洋工程科学技术奖基础研究类、社会公益类一等奖。

“红树林对极端环境响应及其分子生态学适应机制”项目由南海海洋所、香港大学和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合作完成。研究团队在过去近20年红树林调查的基础上,针对因人类活动导致污染加剧、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温度异常、海平面上升等问题,阐明了红树林抗污染机理及其分子生态学机制,揭示了红树林对异常气候变化响应与适应机制,阐明了红树林湿地物质循环过程及其微生物调控机制,建立了红树林生态系统评价与修复技术体系。

该研究成果填补了国际红树林分子生态学研究的空白,8篇主要代表性论文被SCI正面引用744次,其中他引671次,2篇入选ESI TOP1%全球高引用论文,1篇获2010年Elsevier出版社环境类最高引用奖。完成红树林生态修复示范区16000多亩,多次向国家提供了有关红树林生态修复与保护的研究报告,为我国近海生态修复与保护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持,成果也推广至南亚和东南亚,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

“南海砗磲规模化人工繁育和中培技术体系构建及其在生态修复中应用”项目由南海海洋所与三亚中科海洋研究院合作完成。研究团队多年来聚焦砗磲人工繁育科技难题,突破了虫黄藻植入难、幼虫变态率低、国内无移植放流先例等技术瓶颈,首次成功建立了多种砗磲的规模化人工繁育与苗种生产关键技术;通过构建“无应激法”虫黄藻高效植入技术成功攻克了幼虫植入虫黄藻的卡脖子难题,实现幼虫变态率从1%提高到30%以上,稚贝中培过程中的存活率可达90%以上,研究成果填补了国内砗磲规模化人工繁育技术空白,实现了砗磲苗种的规模化生产,成功在南海相关海域开展了批量化底播放流,开创了国内砗磲资源生态恢复示范应用先例,有效推进了砗磲人工繁育的产业化进程,在南海砗磲资源保护、珊瑚礁生态系统修复、南海岛礁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生态社会效益和经济价值。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