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虹 来源:人民日报 发布时间:2021/1/15 10:02:18
选择字号:
天津科技大学化工与材料学院博士生导师王正祥——
做学问,要下“笨功夫”

 

从事工业微生物育种和工业酶制剂研究20余年,天津科技大学化工与材料学院教授王正祥做学问愿下“笨功夫”、肯较真,坚持慢工出细活。王正祥说,他做研究只认定一个方向,那就是“必须有利于国家发展、人才培养和人民健康”。

“田里的塑料太多了,都插不进秧苗了!”时隔多年,天津科技大学化工与材料学院王正祥教授还记得在西部地区调研时,残留在地里的农用薄膜成了棉农的心病。为此,他用近13年研发出第四代乳酸单体制造技术,将填补国内可降解材料产业链条空缺,解除我国聚乳酸加工产业对国外的依赖。

从事工业微生物育种和工业酶制剂研究20余年,王正祥在重大淀粉酶品、功能糖关键酶制剂、功能糖规模化制造技术创新与应用、乳酸单体绿色制造等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前不久被评为“2020年全国先进工作者”。王正祥说:“我的研究只认定一个方向,必须有利于国家发展、人才培养和人民健康。”

在未知道路上摸索,几乎投入了全部精力

广泛使用的日用包装材料和农用地膜以石油基为原料,填埋难以降解,焚烧污染大气,想要根治白色污染,用可降解材料替代是一大方向。而以聚乳酸为原料生产可降解塑料的技术被西方国家垄断,成本居高不下,难以推广。

2007年,王正祥开始立项,想要以聚合级乳酸单体高产新菌种和发酵生产新工艺为突破点,生产出代替不可降解塑料的新型材料。王正祥认为,白色污染是必须解决的问题,中国要建立生物可降解全产业链,解决乳酸单体原料的规模化高效制造难题,才不会受制于人。

在未知的道路上摸索,王正祥几乎投入了全部精力。实验要从微生物资源选择与积累开始,每一步都充满艰辛。2011年,他的团队终于找到可以满足全系列聚乳酸材料加工要求的第四代乳酸单体制造技术,“利用这一技术生产的薄膜,使用后6月会自动降解为肥料。”2012年,这项技术被授予发明专利,2015年,进一步提升后的相关技术被授予中国发明专利和国际发明专利。

技术问世后,王正祥没有急于推向市场,他继续坐着冷板凳,一步步解决原料供给、副产物资源化利用、生产工程的自动化与智能化等问题。2019年12月,国内化工企业万华化学集团在调研后,选择了王正祥的技术。目前,项目正在有序实施中。

选定方向,然后脚踏实地研究下去

1981年,17岁的王正祥成为他所在高中班级唯一一个大学生。大学毕业时,他又以年级第二名的成绩在毕业典礼上发言。即使这样,王正祥并不觉得自己是“学霸”,他认为考得好全靠下“笨功夫”。

“先把书背下来,慢慢地不懂的会懂,会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和思维架构。”1986年,王正祥考取研究生,从此与工业发酵结缘,以微生物为研究对象,至今未变。“我的方法就是选定方向然后脚踏实地。”王正祥说。

他坚持慢工出细活。看文献时,他会站在作者角度重新推演一遍;用6年多时间,和导师合作编写出后来成为经典实验用书的《工业微生物实验技术手册》;做博士后期间,导师发现他常能将别人已经失败的实验做成功,这靠的也是王正祥的“笨功夫”。为了增加做实验时手的稳定性和灵巧性,用手指夹砖块、平举拎水等成了他常做的练习。

2002年,王正祥放弃了国外的工作机会,将目光锁定在工业菌种与工业酶制剂领域。

工业酶制剂被喻为生物制造工业发动机,决定了相关工业的发展水平。而我国功能性低聚糖生物制造酶制剂及其高效制备技术缺乏,制约了功能性低聚糖产业健康发展。经过12年的努力,通过基因筛选与定向进化,王正祥获得了应用性能优越的关键酶分子,创建了功能性低聚糖高效制造的新技术。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向往和热情

除了带硕士和博士,王正祥还承担了《微生物遗传育种学》等3门本科生课程和3门研究生课程。“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有太多因素分散学生的精力,我要把他们的注意力找回来。”从“四大发明”到分子进化,从克隆技术到工业发展,王正祥将深奥与通俗结合,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向往和热情。

平时,王正祥亲切和蔼,和学生们打成一片,但每当涉及学术问题,王正祥的较真劲儿常让学生害怕。有一次研究生论文审核会议上,王正祥直接指出一篇论文的不足,并坚持论文应继续补充修改,推迟答辩。

每天阅读学生提交的课题进展报告、为研究生量身定制培养方案、跟每名新学生单独谈话两小时……不管多忙,王正祥从不忘关心学生。

2020级硕博连读研究生王彩喆对和导师的一次谈话印象深刻。“当时我只想着硕士毕业后找一份不错的工作,其实也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但王正祥说的“志存高远”打动了她,也让她记住了要把解决国家重大需求作为首要任务,真正实现技术创新,解决技术难题。

志存高远,这是王正祥对学生的教诲,也是他多年不变的坚持。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