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詹媛 来源:光明日报 发布时间:2021/1/14 9:42:51
选择字号:
郭永怀:以烈士身份被追授的“两弹元勋”

 

1968年12月5日,一架飞机在距离北京西郊机场地面约400米处坠毁。救援人员发现了两具紧紧抱在一起、已然烧焦的尸体,他们是“两弹元勋”郭永怀和警卫员牟方。

当人们费力地分开他们,一个保密公文包在两人胸口处豁然出现,完好无损。公文包里是二人至死也要护周全的、我国核事业的希望——郭永怀在青海核试验基地发现的重要数据报告。

郭永怀是唯一以烈士身份被追授“两弹一星”荣誉勋章的科学家。多年来,每忆及此,知情者无不泪目。

亲手烧毁十几年研究

郭永怀是我国著名力学家、应用数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他的科研方向横跨了核弹、导弹、人造卫星三个领域。当年,他也是美国不想轻易放走的尖端科技人才。

1945年,郭永怀受聘于美国康奈尔大学,对跨声速理论与黏性流动进行了深入研究,为突破“声障”实现超音速飞行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也因此在国际学术界声名鹊起,成为康奈尔大学航空工程研究院的三个著名攻关课题主持人之一。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到了大洋彼岸,郭永怀激动万分,恨不得立马就飞回祖国母亲的怀抱。

1955年7月,郭永怀被聘为康奈尔大学终身教授,受聘时他就明确表示:“我来贵校是暂时的,将来在适当的时候就离开”,“中国是我的祖国,想走的时候就要走”。

机会终于出现了。1955年8月,中美继签订朝鲜停战协定后,美国政府取消了禁止中国学者出境的禁令。彼时,让他加入美国国籍的来信不止。当他执意回国时,美国则以“维护国家安全”为由,给他设置重重障碍,许多朋友也劝他不要放弃大好前程。

但这些都没有动摇他归国的决心。1956年,郭永怀在回国前举行了一次野餐会,聚会上他做出了一个令人惊讶的举动:当着所有朋友的面,将凝聚了自己十几年心血的所有研究成果和资料付之一炬。

妻子李佩看在眼里,痛在心中,但她明白,这是为了避免被美国政府找麻烦。郭永怀安慰她:没关系,知识都在科学家的脑袋中,他们拿不走。

1956年国庆前夕,郭永怀携妻女回到阔别16年的祖国。

这一天,他们已经等了太久。

卫星、导弹、原子弹他都精通

周恩来总理在中南海接见郭永怀时,问他有什么要求,他焦急地说:“我想尽快投入工作……”

之后,郭永怀便全力投入到组织、领导国内的力学研究与国防科研上,并承担了中国科学院力学所副所长等职务。

谈及自己的归国初衷,郭永怀说:“作为新中国的一个普通科技工作者,特别是作为一名共产员,我只是希望自己的祖国早一天强大起来,永远不再受人欺辱。”

凭借着精深的理论知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决心,郭永怀在我国卫星、导弹和原子弹技术方面均作出重大贡献:在卫星技术方面,他做了很多关于回收技术的前期开创性工作,对我国卫星、飞船安全再入大气层顺利回收作出贡献;在导弹方面,他作为超小型地空导弹技术负责人,研究了导弹飞行过程中空气离解、气动加热及导弹头烧蚀等物理现象;在原子弹方面,他负责我国原子弹工程的总体设计、引爆方式和核航弹的轻型化工作,为原子弹、氢弹的武器化作出了巨大贡献。

谈及郭永怀的一腔报国赤诚,物理学家郑哲敏院士极为动容:“郭先生把自己当作铺路石子,把培养下一代作为自己的使命。国家的前途就是他自己的前途,别无他求。”

他确定了首颗原子弹的最佳方案

1959年,苏联撤走所有专家,拒绝向中国提供原子弹的数学模型和技术资料。1960年3月的一天,钱三强找到郭永怀,请他参加国家的一项绝密任务。从此,郭永怀和中国原子弹联系到了一起。之后,郭永怀正式受命担任九院副院长

当时,九院的首要任务就是在一无图纸、二无资料的情况下,迅速掌握原子弹的构造原理,开展原子弹的理论探索和研制工作。郭永怀一方面为科研人员传授爆炸力学和弹头设计的基本理论;另一方面致力于结构强度、振动和冲击等方面的研究,加速建立相关实验室,组织开展一系列前期试验。

在对核装置引爆方式的采用上,郭永怀提出了“争取高的,准备低的,以先进的内瀑法为主攻研究方向”的思路。为确立核武器装置的结构设计,郭永怀提出了“两路并进,最后择优”的办法,为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确定了最佳方案。此后,我国第一代核武器的研制投爆一直沿用这一方案。

1963年,核武器研制的技术骨干人员陆续迁往海拔3000米以上的青海核武器研制基地。那里气象变化无常,冬季寒气逼人,经常飞沙走石,最低温度零下40多摄氏度,一年中有八九个月要穿棉衣。

恶劣的条件下,郭永怀却有一个特殊的习惯——睡觉时不让警卫员铺褥子,他说:“睡在铁床上,一翻身就会硌着疼醒了,这样就不至于让自己睡过头,就能起来继续工作了。”

他经常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有时候甚至彻夜不眠。1964年10月16日下午,罗布泊一声巨响,中国第—颗原子弹爆炸试验成功。当所有人都欢呼雀跃时,郭永怀因为疲劳过度晕倒在了实验现场。

4年后,郭永怀再次来到罗布泊实验基地,准备我国第一颗热核武器的实验。在两弹科研工作者的辛苦攻关下,中国第一颗热核武器于1968年12月27日爆炸试验成功。这里倾注了郭永怀太多的心血,但他却永远无法看到了——在试验成功的22天前,年仅59岁的郭永怀带着在实验基地发现的重要数据文件紧急返京,因飞机失事牺牲。

他用生命和鲜血践行了“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为祖国尽忠的大孝。

(本报记者 詹媛)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糖刹车”基因破除番茄产量与品质悖论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