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行勇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0/9/8 21:25:07
选择字号:
行程6000多公里
研究人员探究青藏高原鼠兔生存与环境变化的奥秘

 

行进在海拔4600米的科考区  张行勇摄
 
科考队员在黄河源区域调查鼠兔、讨论相关问题  张行勇摄
 
科考队员在黄河源区域的样地采样  张行勇摄
 
8月8日~31日,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的陕西省动物研究所分队从黄土高原到青藏高原,从青海湖区湿地、可可西里无人区到索南达杰保护站,探寻了长江、黄河源头,全程6000多公里,最高海拔5000米。在有人干扰和无人干扰的环境下,科考队员每选定一个考察点,都要做同一件事——放鼠夹、布鼠笼、安鼠套,采集哺乳动物样本。
 
科考队员要重点调查、取样一种长得像老鼠的小兔子——高原鼠兔样本,研究、评估在不同海拔梯度下这种小型啮齿类动物的分布及生长情况。能在高海拔地区生活,它们究竟有什么样的能力,对此的探究可为动物性疾病防治、青藏高原动物地理学研究等提供科学参考。
 
“因为它们主要是吃植物,植物又和整个土壤变化、水源变化、环境变化密切相关。同时,它又是大型动物的食物,如果它的数量急剧减少,势必会造成一些珍稀大型动物的减少。”陕西省动物研究所副所长、科考队分队长常罡博士告诉《中国科学报》跟随科考报道记者,从海拔2000多米的草原、湿地,一直到近5000米的草甸,都能发现鼠兔的身影。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广泛的分布,使它们在青藏高原的生态链中占据着重要一环。
 
长期以来,鼠兔在青藏高原上的日子并不好过,除了天敌外,由于它们在地下啃草根、地上吃嫩叶,曾被认为是破坏草场的元凶,遭到人类的捕杀。但是,近年来,又有研究发现,它其实是高原生态变化的“指示灯”,正是它的存在维系着青藏高原生态系统的良性运转。相关研究得出的一个结论是:其实不是鼠兔造成了草场退化,而是鼠兔偏爱退化性的草场。
 
随着人们对鼠兔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发现鼠兔对高原生态十分重要。鼠兔挖洞筑窝能疏松土壤,加速水分下渗,提高土壤的固水能力和含水量,其粪便是草原很好的肥料。更重要的是,高原缺乏树木,鼠兔洞穴成了昆虫、蜥蜴和鸟类的栖身之所。尤其是在青藏高原的冬季,小型哺乳动物非常稀缺,鼠兔不冬眠,几乎成为了狼、藏狐、熊、猎隼等所有食肉动物的食物。
 
据了解,科考队员将对带回西安研究所实验室的各种样本做一些分子、蛋白质的实验,从更微观的角度去分析探究这些高原啮齿动物的生命密码,以及它们与环境变化的关系。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糖刹车”基因破除番茄产量与品质悖论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