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人工智能+大数据+5G+互联网”作为“抗疫战线守护者”,让抗疫充满了“智能范儿”。
近日,国家卫健委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心主办了2020北京健康大会·医生云论坛,成为新冠疫情发生以来医疗健康领域出席院士最多的一次学术盛宴。
与会专家表示:未来我国医疗水平的发展需要AI、大数据、5G与现代医疗的融合共进。“大数据是互通互联的基础,我国能否形成真正的大数据并打通‘数据孤岛’,实现数据共享,是我国医疗水平走向世界先进水平的关键。” 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认为。
“年轻医生联合AI可降低错误率”
“新冠肺炎影像AI系统可以诊断新冠及预后判断。”钟南山表示,“AI系统探测并诊断新冠肺炎的准确率大于99%,此外,AI系统还可以通过影像预测全身损伤的程度并判断影像的改变与预后的关系。”
在钟南山看来,新冠疫情极大地加速了大数据、AI、5G、互联网、云平台的建设与应用。“我们还通过人工智能的方法建立了新冠肺炎危重症预测模型,并在线对住院病人按照10个危险因素进行分类,这种简单、个体化的工具可以帮助尽早识别高风险患者并优化配置医疗资源。”
此外,AI在预测疫情走势上也大有应用。“通过人工智能,我们可以预测疫情爆发与转归。若延迟5天采取干预措施,疫情高峰为3月4日,感染人数累积达到约170000;若1月23日采取干预措施,疫情高峰为2月28日,感染人数累积达到约60000,并于4月底结束;若提早5天采取干预措施,疫情高峰为2月23日,感染人数累积达到约20000。”
不仅如此, “AI系统的性能优于大多数放射科医生,提高了年轻医生判断的准确性。年轻医生联合AI可降低错误率。” 钟南山还认为,“通过AI系统,可以精准预测术后复发转移风险。以肺癌治疗为例,AI系统的介入,低风险患者无需术后化疗,至少免除三分之一术后患者化疗痛苦,减少每人约10万元的经济损失,使化疗有更强的针对性。”
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建国认为:“‘互联网+’会带来传染病预防控制的革命性变化,新冠疫情极大地加速了这个过程。传染病医学控制最好的策略之一就是信息的公开和知识的普及。”
“传染病控制首要的就是确定病原体,如果病原体搞错了,后面就全错了。”为此,徐建国团队借助“互联网+”建立了国家致病菌识别网, “国家致病菌识别网将成为全国细菌病毒的网络,第一时间供大家比较和发现。”
“5G将使远程会诊更快捷、更清晰”
新冠疫情之前,物联网技术就已经开始推动远程医疗,随着5G网络的逐渐铺开,医疗相关的服务和应用联系更为紧密。
“5G将使远程会诊更快捷、更清晰。”钟南山表示,“5G的应用场景有远程高清会诊、远程手术示教、远程急救、远程超声和无线监护。”
钟南山认为,远程高清会诊可以提升各级医疗机构效率,解决医疗资源分配不足的问题;远程手术示教利用5G网络大带宽性能,通过高清摄像头对准手术窗口,手术台画面和医疗画面进行直播,可与AR画面相结合,帮助基层医生实现手术缓解的异地实习,提升医疗教学质量。
此外,钟南山还指出,远程急救利用5G网络完成移动急救车与远端指挥中心之间的信息交互,车上专家可通过车载终端与远端专家进行高清视频会诊,得到远程指导,医院可以提前完成准备工作,提高急救诊疗水平和急救效率;远程超生有助于医疗精准扶贫及社区健康筛查,提高基层医疗水平;无限监护当患者在不同医院就诊时,在各方允许的条件下,数据也可在安全环境中进行共享,实现诊疗过程的协同。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对此表示:“利用‘互联网+医疗’,能造福百姓,提高基层医生水平,为国家健康战略和分级诊疗做出重要贡献。”
“互联网+”助力打造医学智库
在中国工程院院士樊代明看来,每个医生相当于一滴水,“要把全国医生智慧集合起来形成云,形成医学智库,再通过医学智库向医生播撒,循环促进中国医学的进步。而智库的形成要借助人工智能和大数据。”
对此,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志愿表示:“智慧医疗应该充分利用国家临床调研和数据,通过人工智能,云计算技术,由顶尖专家领衔,带动千百万医生和群众参加。”
对于“互联网+”在新冠疫情中所发挥的作用,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洪铎指出:“‘互联网+’促进了新冠疫情的公开透明化,促进了学术界交流,促进了生产和生活上的非技术性的模式。”
而在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看来,这次新冠疫情同样暴露了基层医疗机构发挥作用不充分,他强调:“在医改的第2个10年,强基层重点在强能力,而‘互联网+’则是基础。”
对此,开展医学遗传研究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曾溢滔指出:“2013年,我国公布的出生缺陷总发生率为5.6%,相当于每年大约有100万例的出生缺陷儿,这给国家和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和精神负担。但2013年的统计数据大多是通过基层卫生院上报,数据的准确性存疑。如果使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我们就能知道中国真正的发病情况和病种分布,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
此外,在空军军医大学校长、原火神山医院院长张思兵还提出,医疗教育同样要结合互联网信息化时代,“让学生把书读薄,减轻学生负担,思考如何利用平台把医疗教育搞好。”
随着人工智能与医疗的结合,多元化的应用场景应运而生,而数据的获取、质量及共享等问题正成为智慧医疗的发展掣肘,“未来,还要进一步打通数据孤岛。”樊代明说。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