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晴丹 来源: 发布时间:2020/7/31 14:41:48
选择字号:
洪灾之后农田如何“重生”

 

被洪水淹没的稻田.jpg

被洪水淹没的稻田。     唐启源摄

入汛以来,长江中下游持续的强降雨给南方一些省份的农业生产带来困难。据农业农村部工作组实地调研和专家分析,部分地区早稻灌浆不足、收获受阻,持续阴雨寡照造成中稻生育进程偏慢,强降雨也影响双季晚稻适期栽插。

蔬菜和果树种植也受到不利影响。一些地方桃子、葡萄等果园受淹,果实裂果甚至落果,短期供应量减少。持续强降雨还造成局部蔬菜大棚损毁,农田被冲毁。

农作物如何灾后“求生”、如何保障粮食安全,已成当务之急。

水稻受洪灾影响最大

湖南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栽培岗位专家唐启源最近到洞庭湖区察看受灾情况,他说:“作为湖南的‘粮仓’,洞庭湖区商品粮产量占湖南每年粮食总产量的50%左右,洪灾对当前早稻影响较大”。

早稻主要种植于湖南和江西,“这次发生洪灾的时间刚好是早稻收获和晚稻种植的关键节点,洪水一来,直接影响早稻的‘收’和晚稻的‘种’。”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李刚华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表示,对于成熟待收的早稻,洪水一淹会使稻穗发芽,直接影响产量和品质,这种损失不可逆。

强降雨对于农作物的影响不只是淹没这么简单。“连续40~50天的阴雨天,造成积温和光照不足,导致早稻生育期推迟、晚稻无法及时栽插和结实率下降等,次生灾害不容忽视。”唐启源说。

“由于长江水位高,导致大面积内涝,地处于长江水系和淮河水系的安徽目前正面临巨大压力。”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研究员方凌告诉《中国科学报》,农作物里,蔬菜脆弱得多,尤其现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正处于伏缺季节,在田蔬菜主要是叶类蔬菜,洪水淹后就会腐烂,基本“全军覆没”。

唐启源指出,和水稻相比,长江中下游流域的玉米和大豆种植面积不大,对口粮形成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

“在蔬菜这块,只能重新种植。我们已经在未受灾地区的几个大型育苗场,开足马力加紧培育辣椒苗、西红柿苗、茄子苗、黄瓜苗、甘蓝苗等,就为了保证退水后的蔬菜生产,预计安徽当地蔬菜上市要到8月下旬。”方凌说。

灾后如何恢复农业生产

不管如何凶猛,洪水终将退去。灾后如何恢复农业生产十分关键。

“要根据当地受灾情况、洪水退去时间以及当地气候生态条件来综合考量。”中国水稻研究所研究员、国家水稻产业体系栽培与土肥研究室主任章秀福告诉《中国科学报》。

“抓紧时间抢排渍水是第一步。”扬州大学农学院教授戴其根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表示,对被水淹没的农田,要及时组织劳力和机械,抓紧时间抢排,减少灾害损失。

水稻是一种沼泽植物,有一定耐涝能力。戴其根指出,洪涝灾害主要对水稻生长中后期影响较大,植株如果未被全部淹没且受洪水浸泡时间不长,减产程度便较轻。苗期或分蘖期秧苗淹没4天内,排水后数天能恢复生长,只有部分叶片枯死,影响不大。如果淹没5~7天,出水后叶片会大量枯死,但分蘖芽和茎生长节尚未完全死亡,部分稻苗可逐渐恢复生长。超过7天的植株则会大量死亡,减产严重甚至绝收。

章秀福表示,对于绝收田块,要抢抓农时尽快补种、改种。如果在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补种早稻品种还来得及。像淮河流域,因为积温不够,补种水稻为时已晚,可以改种玉米、杂粮等。

“绝收已成定局时,这类田块还可以及时割去稻株上部蓄留再生稻。”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研究员郑家国告诉《中国科学报》。

除此之外,还要重点抓好在田作物肥水管理。戴其根建议,针对轻微或有挽救价值的中等受灾田块,可采用及时追肥、适当施用生长调节剂等方式,以快速恢复水稻生长,增强水稻抗逆能力。

在李刚华看来,对不同生长阶段的水稻要采用不同的技术策略。对于移栽时间不长且处于分蘖期的水稻,要促进分蘖,做好分蘖肥和水分的管理;进入分蘖后期的水稻要做好晒田控苗工作;如果水稻已经进入幼穗分化期,就要看苗诊断精准施用穗肥并进行水分干湿交替管理。

洪灾过后,极易暴发病虫害。“水稻受涝后,由于叶片损伤,易感白叶枯病、细菌性条斑病和水稻基腐病,须及时用药防治。同时要加强纹枯病、稻瘟病、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等病虫害的防治。”唐启源表示。

预测预警与品种选育双管齐下

未来农业生产应关注哪些方面才能在灾害来临时尽可能减少损失?

郑家国建议,要加强灾害预警预报及区域性调水。如何让植物保护方面的预测预警落实到每一个田块非常重要。“有些地方基层队伍不健全,预测预警措施没有落实到位,需要农业科技队伍查漏补缺,只有预测预警全覆盖,才能有效减少洪涝灾害、病虫害的发生。”郑家国说。

同时,还要加强抗涝耐淹水稻品种选育和栽培方面的理论与应用技术研究。“目前类似于再生稻的技术还比较少,需要科技发力。”郑家国说。

此外,“种粮主体采用双季稻、再生稻和一季稻等搭配种植,这样可以趋利避害。”唐启源建议。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糖刹车”基因破除番茄产量与品质悖论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