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新冠肺炎疫情比作一头疯牛的话,那么预防医学能更好地牵制住这头疯牛的‘牛鼻子’。”前不久,徐州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徐莉春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表示,新冠肺炎疫情把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推到风口浪尖,也给专业和学科发展带来良好机遇。
徐莉春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包括了疾病诊断、患者救治、流行病学调查、密切接触者隔离、对污染的环境消毒等工作,其中,临床医生主要负责患者的救治工作,其余的工作均由公共卫生人员完成。公共卫生工作囊括了传染病的防治、慢性病防治、环境卫生防治、职业病防治、健康教育、营养卫生等。“可以说,公共卫生是上管天,下管地,中间还要管空气。”
预防为主不是一个口号
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之前,社会各界对公共卫生学科发展并不够重视。只是在非典之后,公共卫生学科建设有过短暂的热潮,而后逐渐归于平淡,甚至被边缘化。
“有时候,公共卫生工作做得越好,反而不会受到重视。还有些人会认为搞公共卫生的人,比搞临床的‘矮半截’。”徐莉春指出,临床医学强调的个体诊治,而公共卫生则重视对群体防控。
我国在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方面,的确面临着比较尴尬的局面。很多读公共卫生专业的学生都是被调剂过来的。不过,徐莉春说,今年受疫情的影响,应该有很多考生第一志愿选择公共卫生。
其实,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一直强调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曾是传染病的头号克星,为人类征服传染病立下过汗马功劳,然而近年来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由‘巨人’变为‘矮子’,我们轻视了对传染病防控的工作。”徐莉春说,千万不能把预防为主当作一个口号,而是需要实实在在的行动。
此外,她还呼吁,要提升公共卫生人员的待遇问题,“这样才能增加职业的粘性,真正地让人才走进来,留得住。”
多维度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
那么,借助新冠疫情的契机,我们应该如何开展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呢?徐州医科大学教授顾兵认为,应该从四个方面入手。
第一,注重顶层设计。从新冠肺炎疫情出发,我国抓紧建立应对所有公共卫生领域紧急事件的整体性思路。因为全世界几乎每年都会出现新发病原体,新冠病毒“走了”,还会有超级耐药细菌等问题。
第二,加强病原学快速检测能力。相比非典,新冠肺炎疫情我国在各方面的反映速度都有所提升,其中病原学检测能力更为重要,只有快速确诊后,才能做接下来的治疗与防控。
第三,加强公共卫生科研平台建设。一个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涉及到各专业的问题。以新冠肺炎疫情为例,病毒溯源、疫苗研发,发病机制、流行病学特征……这些的工作推进,不可能仅靠一个人或一个团队的力量,而是需要一个好的科研平台,才能提升对疫情的整体把控能力。不过,公共卫生科研平台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这就需要科技部、教育部、卫健委等部门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相应的支持。
第四,建立健全公卫人才培养体系。公共卫生领域的工作推进,离不开专业人才的培养,我国应在专业人才教育培养体系上做相应的调整,以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
“希望通过各方的建设,今后我们能更加从容地应对各种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顾兵说。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