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海洋沉积与古生物研究团队在北印度洋莫克兰大陆边缘沉积过程研究中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近日发表于《地球物理研究杂志:海洋》。
“该研究成果为莫克兰大陆边缘沉积过程的研究提供了新视角。”论文通讯作者、该重点实验室副研究员刘建国表示,其研究不仅重建了莫克兰大陆边缘的“源–汇”过程,完善了对亚洲大陆边缘“源–汇”的认识,同时对认识全新世期间的海平面波动对于莫克兰大陆边缘的沉积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近20年来,地表地球动力学迅速发展,其中对于“源–汇”体系的研究已成为当前国际地球科学领域广泛关注的重大课题。论文第一作者、该重点实验室硕士研究生何伟表示,对于“源–汇”体系的研究,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地表动力学过程,对揭示地球地质演化历史也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人员通过对位于阿拉伯海北部的莫克兰中部大陆边缘上陆坡重力岩芯进行高分辨率粘土矿物和粒度分析,以此探讨莫克兰大陆边缘一万多年来的“源–汇”过程和沉积演化规律。研究发现,近13000年以来,该区沉积物来源基本保持稳定,陆源物质主要来自北部的莫克兰地区,而印度河运输的来自喜马拉雅山脉的侵蚀物质基本可以忽略不计。莫克兰陆坡沉积物来源主要包括来自沿岸地区的河流沉积物、波浪侵蚀物和莫克兰腹地风尘沉积物。
研究同时发现,相对海平面的波动强烈控制着陆架可容纳空间的变化,进而影响莫克兰大陆边缘的沉积过程。在早全新世时期,海平面快速上升促进了海侵体系域的形成;在晚全新世时期,莫克兰沿岸隆升导致相对海平面下降,促进了海退体系域的形成。此外,发现在距今640±58年、837±58 年出现两次巨厚的事件沉积,研究认为极有可能和当地古地震或古海啸密切相关。
据介绍,该研究样品是在中国科学院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领导的“中–巴”首次联合航次期间,由“实验3”号船在北印度洋莫克兰边缘采集的。该项工作得到了全球变化与海气相互作用国家计划、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南海生态环境工程创新研究院发展基金项目,以及中国–巴基斯坦地球科学研究中心海洋分中心的共同支持。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29/2019JC015703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