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秦志伟 刁雯惠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0/6/14 17:59:03
选择字号:
新思路 新希望
脾脏可改造成功能正常的肝脏
 
 
 
为了解决器官来源短缺的问题,常规思维是体外构建工程化3D组织和器官,然后移植入体内发挥作用。但如果再生像肝脏这样复杂的器官,目前仍存在很大困难。来自南京大学和澳门大学的研究团队“另辟蹊径”,在小鼠身上直接把脾脏改造成具有基本肝脏功能的“类肝器官”的肝脏。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在线发表于《科学进展》。
 
对于近1000万终末期器官衰竭患者来说,移植一个新的器官来替代受损的器官可能是他们生存的最后希望。然而,捐赠者的短缺、免疫排斥以及许多其他医疗、伦理和经济因素使病人排起了长队,许多人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都没有得到。仅在美国,每天就有20人死于等待移植。
 
“像肝脏这样的器官的结构太过复杂,目前的技术无法复制,特别是它丰富、开放、有组织的血管,这些血管连接着身体并提供营养。在没有足够的血液供应的情况下,实验室设计的工程化基质以及植入培养的种子细胞,在向体内移植后很难存活并发育成有生理功能的器官。”论文共同通讯作者、南京大学 学院教授董磊告诉《中国科学报》。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研究团队采用了一种不同的思维方式。他们没有设计出用于移植的器官,而是直接将现有的器官脾脏改造成一个 “新”器官,在同一只老鼠身上实现肝脏的功能。
 
研究人员将一种预先选择的组织提取物注射到小鼠的脾脏,这种提取物表现出较低的免疫反应,并产生更多细胞生长所需的细胞外基质。然后,他们将小鼠、大鼠和人类的肝细胞移植到小鼠的脾脏中。论文共同第一作者和共同通讯作者、澳门大学教授王春明表示,在几个月的时间里,观察到这些细胞不仅能在免疫健全的动物体内存活并生长成类肝结构,而且能在宿主体内发挥肝脏的功能。
 
“最令人兴奋的发现是,脾脏转化的肝脏在90%的原始肝脏被切除后,仍能维持小鼠存活。”董磊说。
 
在董磊看来,这项技术可以同时解决组织工程中的基本挑战,包括细胞不足、免疫排斥和血管系统缺乏。同时,他还提出,他们的策略没有过分关注组织结构,而将重点放在恢复组织的体内功能上,功能重建应该是组织工程的最核心目标。
 
研究人员相信,新的思路和方法可以克服再生医学中长期存在的障碍,并最终帮助“按需”再生大型器官。
 
在再生医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校堃看来,这项工作在转化医学上具有巨大潜力。他建议今后应在大型动物上开展工作,对其临床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综合评价。
 
 
南京大学教授董磊课题组(左)和澳门大学教授王春明课题组
 
相关论文信息:http://advances.sciencemag.org/content/6/24/eaaz9974
 
https://www.eurekalert.org/pub_releases/2020-06/nuso-tst061020.php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