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高雅丽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0/6/2 9:17:12
选择字号:
“科技是战胜困难的有力武器”
全国创新争先奖获得者畅谈心声

 

5月30日,全国9100万科技工作者迎来了第四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当天上午,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奖表彰奖励大会在京举行。

三代半导体(氮化镓)创新团队等10个团队获得全国创新争先奖牌,丁健等28名科技工作者获得全国创新争先奖章,丁奎岭等258名科技工作者获得全国创新争先奖状。

就在前一日,习近平总书记给25位科技工作者代表回信。获得全国创新争先奖的科技工作者代表在发言时表示,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令他们更加坚定了在新时代创新创造创业生动实践中建功立业的决心。

科学战“疫”显担当

创新是领导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是战胜困难的有力武器。

2020年伊始,新冠肺炎疫情突袭全球。面对疫情,众多科技工作者奋战在疫情防控科研攻关一线。

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协主席万钢指出,广大科技工作者积极投身于疫情防控的第一线和科研、物资生产两条战线,包括疫情防控的基层社区的这条战线,充分发挥了科技的关键密切的作用,为疫情防控提供了强大的科技支撑。

为了表彰为疫情防控斗争作出重要贡献的科技工作者,本届创新争先奖评选特别设立了“疫情防控”专题。

大年初三,年逾古稀的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选择逆向而行、直奔武汉。作为第一位上台发言的获奖者代表,他说:“通过这段时间抗疫实践,我深刻体会到科技攻关是战胜疫情最重要的支撑力量。”

张伯礼表示,中医药作为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在这次抗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也更加坚定了通过科技创新、发掘中药科学内涵、推动中药的传承创新,实现中药事业振兴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我们一定要牢记总书记的嘱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弘扬优良传统,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再接再厉,争取更大的成绩,为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新的贡献。”张伯礼说。

“关键核心”需突破

水下发射运载火箭是跨领域、跨行业、跨学科的复杂系统工程,蕴含了一系列前沿基础理论、重大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难题。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一研究院党委书记李明华作为第一总指挥,长期主持我国水下发射大型固体运载火箭工作。

“如果说航天科技是塔尖上的事业,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自主创新就是支撑我们勇攀高峰的天梯。在水下发射技术攻关期间,我们构建了创新生态系统,举全国之力攻关,实现了科学研究与工程实践的有机统一。在当前日益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下,自主创新就更显得弥足珍贵。”李明华说。

目前,中国正处于从科技大国向科技强国转变的关键时期,基础研究是整个科技创新体系最为重要的“地基”。

近些年,我国高温超导整体研究水平跻身国际前列。中国科学院院士向涛指出,这样的进步是我国几代超导人不懈努力的结果,也是近二十年来我国不断加大基础研究的投入,加强培养和引进优秀青年人才所取得的重大成果。

但是他同时提到,我国在一些关键技术上,依然面临着“卡脖子”问题。要彻底解决卡脖子的问题,必须从基础研究这个“根”上入手。

向涛表示,承认基础研究“不确定性”的存在,需要减少对科研项目及人员的考评频率,避免把需要长期摸索和积累的基础研究做工程式的碎片化治理,要鼓励科学家建立和坚守自己的研究阵地。

“原创性研究是一个从0到1的过程,需要个人潜心研究、攻坚克难,但现在研究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应当尽快建立一种合适的,营造崇尚原创的环境,让为什么我们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个著名的钱学森之问成为历史。”向涛说。

产学研协同奋进

科技与经济如何深度融合?上海微创医疗器械(集团)有限公司长达22年坚守自主创新,使科研成果成功产业化、商业化的“小概率事件”变成了“大概率事件”。

该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常兆华表示,通过他们的努力,在80多个国家一万多家医院,平均每6秒就有一个微创产品被使用,累计2500万余名患者受益,为国家节约了数百亿医保资源。

“我们要坚定创新自信、坚持高质量发展,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勇闯科技创新无人区,以务实的态度默默开山劈路,不动声色造福社会大众,在自己所从事的领域为国家发展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常兆华说。

科技创新,不只是“大国重器”,它也正在深入到基层一线的精准扶贫中。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所长陈士林利用贫困山区特有的生态环境,发展优质中药材的种植产业,助力当地脱贫攻坚。

陈士林表示,未来将在贫困地区实施中药材产业扶贫行动,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实现户户增收有项目、人人脱贫有能力,促进中药材产业扶贫对象如期减贫摘帽。

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人民生活福祉。

万钢指出,广大科技工作者要继续坚定报国为民奋斗担当的理想信念,以创造锤炼强国建设排头兵,继续保持卧薪尝胆奋力攻关的精神风貌,以创新把握前沿竞争主动权,继续坚持产学协同奋进实干的拼搏状态,以创业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引擎,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糖刹车”基因破除番茄产量与品质悖论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