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高雅丽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0/5/27 14:41:55
选择字号:
提高整体效能:创新生态如何优化

“就我熟悉的石墨烯行业来说,绝大多数石墨烯企业都是初创型小微企业,它们的生存都面临巨大挑战,如何期待投入技术创新?”在谈到如何发挥企业创新能力问题时,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科学院院士刘忠范有些无奈。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已经成为共识。但是目前国内企业缺乏技术创新和技术储备意识,参与研发的投入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差距。要解决目前面临的“卡脖子”技术问题,亟须从加强我国企业创新能力入手。

今年两会期间,多位代表委员呼吁要进一步提升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那么,创新主体应该如何发力,最终成长为创新主力?

探索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政策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从一定意义上,研发投入是个“烧钱”的游戏。所以,增加研发的投入关键在于稳定预期。

刘忠范指出,目前我国企业研发存在一个“怪圈”:从资源投入上讲,国企和央企有能力但缺少面向未来的创新意愿,而私企和民企有创新意愿但缺少创新能力。

《2018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数据显示,高等院校、政府属研究机构和企业的基础研究经费分别为589.9亿元、423.1亿元和33.5亿元,企业的经费投入明显不足。

全国人大代表、联泓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郑月明表示,由于基础研究在短期内不会产生经济效益,未来应用也存在着较大不确定性,很多企业更愿意模仿和引进,寄希望能够弯道超车。

“企业投入基础研究意愿不强,导致基础研究人才更愿意到科研院所和高校工作,企业高水平基础研究人才不足。”郑月明说。

然而,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随着国际竞争的加剧,越来越多的企业创新需要基础研究的支撑。

全国人大代表、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表示,以源头技术创新为导向的科大讯飞,一直持续进行着基础研究和核心技术自主创新。他认为当前在人工智能领域,除了继续强化基础研究投入外,还应加强多语种基础能力、多技术融合及软硬件一体化研究,在基础研究及应用研究方面持续探索。

郑月明建议,要探索鼓励企业加大基础研究投入的政策,进一步加大企业基础研究支出所得税加计扣除比例,对企业的大型、高端科研设备投入实行消费型增值税制、进项税抵扣增值税等。

鼓励企业参与国家基础性研究计划

当前,随着经济发展,我国一些龙头企业已经处于全球行业的第一阵营,进入了前沿探索的“无人区”。要想进一步突破,就必须用原创性的基础研究成果支撑应用技术创新。

为了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科技部等5部委印发《加强“从0到1”基础研究工作方案》提到,做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企业创新发展联合基金,推动科研院所与高等院校围绕企业技术创新需求,解决企业发展中面临的重大科学问题和技术难题。

郑月明认为,应当鼓励有能力的企业参与各类国家基础性研究计划,针对“卡脖子”问题,可由有实力的企业牵头建立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给予企业资金、人才等资源支持。

“我认为大家是有共识的,那就是企业需要研发,这是核心竞争力,也需要与现有庞大的科研机构有效合作。”刘忠范说。

虽然共识已经形成,企业参与基础研发计划的过程却不如想象中那么顺利。

“我做过很多大项目评审专家,明显感觉到企业和科研机构很难平等竞争,科研人员可以说的条条是道,因此很容易胜出。结果是拿到项目做一堆文章交差,这些东西束之高阁,无法落地。因此,我们需要改变项目评审和科技评价机制。”刘忠范表示。

刘忠范认为,要兴趣引导,分类支持,不能笼统地谈论支持基础研究。如果简单地把科研活动分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目前应该强化引导鼓励更多的科研人员重视具有明确应用牵引目标的应用研究,要让更多的科研人员拥有实用思维和产业思维,扎扎实实地做真正有价值的研究,而不是泛泛的以发表文章为目的的研究,上不着天、下不着地。

完善协同创新体系

刘忠范认为,目前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合作主要有三种模式:第一种是企业找项目,好的话就买下来做成果转化;第二种是科研团队有技术,找企业和社会资本投资,常常是成立一个小公司;第三种情况是企业有技术研发需求,找到研发团队后给一笔钱立项。但是从效果上看,这样的合作模式效率并不高,存在很多问题。

那么应该如何打破单位、部门、地域界限,推动大中小企业、高校院所和普通创客融通创新,完善“政产学研金服用”的协同创新体系?

刘忠范和郑月明都做过一些尝试。北京石墨烯研究院为企业提供了一对一的定制服务,每个研发中心只给一个企业服务,同时研发机构和企业全过程的利益捆绑,形成长期稳定的合作模式,一起打造品牌产品。

中国科学院化工新材料技术创新与产业化联盟通过 “联盟+平台+基金”和1支专业化成果转化运营团队,探索新材料技术创新和转化模式。

刘忠范表示,从根源上讲,企业追求短平快,对知识产权的认识和重视不够;而大学科研院所的科研团队以学生为主,流动性很强,专一性更不够,因此常常会不了了之,很难长久合作下去。

郑月明指出,要打通上下游产业链,形成价值链,建成创新共赢的生态体系,仅靠企业力量是不够的,还需要国家出台鼓励核心技术联合研发和应用的政策,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刘忠范认为,政产学研协同创新,一定要强调政府的角色和作用,从政策层面予以引导,强制性引导企业重视研发。

“优化创新生态,一定要激发科研机构的研发意愿和研发活力,企业要真正重视研发,并且充分尊重研发人员的价值和知识产权。就现状而言,政府的作用极为重要,通过政策引导和真正的投入把两者有效整合起来,形成合力。这种政府引导的产学研创新机制探索极为重要。”刘忠范强调。

(本报记者赵广立对本文亦有贡献)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实验室培养干细胞或成为癌症治疗突破点 大规模调查揭示万余种食物相关微生物
科学家揭示超铁元素核合成新机制 6000年古迹揭示石器时代建筑者的工程智慧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