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是中国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在新的历史时期,经济发展将更加依赖于科技创新,而应对中美贸易摩擦和新冠疫情带来的“逆全球化”趋势的利器,必将是强大的自主科技创新能力。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科学院院士刘忠范在今年的两会提案中,就科技创新中人才发展和评价提出了建议。刘忠范指出,科技创新的主体是“人”,是高校、科研院所等科研机构的科技工作者。科学地调动起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新活力,是一切科技创新的基础,也是高科技领域竞争的关键所在。
刘忠范表示,对科技工作者来说,最高的境界是:“或者上书架”“或者上货架”。“上书架”并非简单的发表学术论文,而是真正对科学有用,成果能够写到教科书里,留在科学史上;“上货架”并非简单的申请几项专利,而是研究成果真正用得上、变成产品,对国计民生起作用。这就是所谓的“顶天立地”,要做到实际上非常难。
刘忠范建议,在“十四五”期间,应抓住科研人才和科技成果评价体制改革这个牛鼻子,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让科研人员真正安静下来,做出属于中国人的“顶天立地”的工作。
同时,应合并归类简化人才计划,同时严格控制设立新的人才计划;大幅度精简行政主导的学术评估和人才评价工作,让权力回归学术共同体;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做适合自己的真正有价值和有成就感的东西;引导科研人员做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并且做到“既有成就感”“又有获得感”。
刘忠范强调,真正的科技创新需要科技工作者们心无旁骛地做事,因此培育创新性的文化环境和土壤极为重要,也势在必行。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