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倪思洁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0/5/21 14:05:02
选择字号:
吴季委员呼吁推动“空间科学2035”立项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研究员吴季

自从成为全国政协委员之后,每年,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研究员吴季都要为中国空间科学的未来发展进言献策。

这些年,他多次在两会上呼吁,新时代我国应充分发挥制度和体制上的优越性,加强政府主导的、有组织的定向基础研究。今年两会,他关注的重点也与此相关——推动“空间科学2035”重大科技专项立项,解我国航天事业发展隐忧。

空间科学、空间技术、空间应用,并称为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三大主题。目前,我国已建立起较完整的军用、民用卫星体系,具备进入空间和应用空间的能力。但是,与空间技术和空间应用相比,我国对空间科学发展仍然缺乏应有的重视和发展,远落后于欧美。

“国家空间科学事业发展至今,我们有自己的技术,有原创性的科学思想,应当为人类空间探索做出更大的贡献。”吴季感慨,近年来,在大大小小的国际会议场合中,他越来越明显地感觉到了中国科学家在国际空间科学舞台上的实力与责任。

2011年1月11日,中科院空间科学先导专项(一期)启动。此后,“悟空”、实践十号、“墨子”、“慧眼”卫星的成功发射及其科研成果一次次让国内外惊艳。2018年7月4日,中科院又启动空间科学先导专项(二期),继续实施空间科学系列卫星任务。

作为中科院空间科学先导专项(一期)的负责人,吴季对中国空间科学能够走上国际舞台倍感自豪和欣喜。然而,这份欣喜中也夹杂了一丝隐忧:“空间科学先导专项的经费来自中科院,而非国家专项,项目及经费的可持续性堪忧。”

“空间科学不光是一个机构的任务,更是一个国家的任务。空间科学的发展需要国家的支撑,需要全国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等有更广泛的参与度。”吴季告诉《中国科学报》。

正因如此,吴季及相关科学家一直努力推动从国家层面为“空间科学2035”重大科技专项立项。“无论是从国家政治地位的树立,创新的科技发展引擎来说,还是从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来说,选择空间科学与深空探测作为我国在空间科技领域中面向2035的重大科技项目都是非常必要的。”他说。

目前,“空间科学2035”重大科技专项正在等待纳入“2021—2035年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而对于立项工作,吴季很有信心。

这份信心源于中科院空间科学先导专项已积累了近十年的经验。“空间科学卫星的管理,从头到尾都要围绕科学产出最大化。战略规划要瞄准重大科技前沿;遴选要以科学产出作为标准;研制过程中要设立‘两总+首席科学家’岗位,让首席科学家有一票否决权;运行时数据要开放共享;总结评估时要对科学产出的质量和数量进行全面总结。”吴季说。

这些经验也将成为实施“空间科学2035”的宝贵财富。“如果‘空间科学2035’能够顺利立项,我们希望延续这些管理经验,由专业化的管理机构对项目进行管理,确保科研产出最大化。”吴季说。

此外,吴季透露,“空间科学2035”立项后,将会以科学产出为遴选标准,在黑洞、引力波、系外类地行星、空间天气预报、全球水循环和能量循环等重要前沿科技领域,遴选出一系列备选项目,确保我国空间科学发展的前沿性与可持续性。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糖刹车”基因破除番茄产量与品质悖论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