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崔雪芹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0/5/12 11:27:37
选择字号:
科学家发现侏儒黑山龙化石
或为中国最晚离龙

 

侏儒黑山龙形态学研究的方法流程(董丽萍供图)

离龙类是一类已灭绝的水生/半水生爬行动物,最早出现于中侏罗世,至中新世消失。近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董丽萍等与日本、英国同行合作,在辽宁黑山县下白垩统沙海组煤层发现了离龙类新属种——侏儒黑山龙。相关论文发表在《系统古生物学杂志》。

“该发现说明在我国,离龙类在热河生物群的繁盛之后并没有消失,而是继续延续了下去;另外,该动物的形态原始,但出现时代晚,说明离龙类的演化过程是复杂的,并不是简单地由更进步类群演化替代了原始类群的过程。” 董丽萍告诉《中国科学报》。

董丽萍介绍说,该所研究员王元青团队从2000年左右就开始在阜新地区出野外,采集到大量的脊椎动物化石。这次报道的化石采自2003年,是他们近期对非哺乳类材料进行整理时发现的。化石属名取自化石产地黑山县,种名缘于该属种与其他白垩纪离龙类相比体型较小的特点。

沙海组产出了数量较多的脊椎动物化石,其中哺乳动物丰富,有多瘤齿兽类、三尖齿兽类、真兽类等。董丽萍表示,由于沙海组为煤系地层,没有可测年的层位;不同化石类群的研究学者对沙海组年代存有争议。从其中产出的脊椎动物化石来看,研究人员认为,沙海组应位于九佛堂组之上,因此黑山龙是我国报道的时代上最晚的离龙类。

虽然全世界已报道的离龙种类并不多,仅有12属25种,但这个类群呈现出多样的形态特征,如新离龙类体型大、吻长颈短且下颞孔不闭合,而 “非新离龙类”的体型小、吻短、下颞孔闭合,有长颈(如潜龙)和短颈(如满洲鳄)两种类型。

亚洲,尤其是东亚,被认为是离龙类在早白垩世时辐射演化的关键地区。

中国的离龙类绝大多数为辽西早白垩世热河生物群的成员,如满洲鳄和潜龙等。而在热河生物群之外离龙类的化石记录很少,只有来自内蒙下白垩统罗汉洞组的孙氏伊克召龙、新疆上侏罗统齐古组一些不确定的破碎颌骨材料,以及河北中上侏罗统髫髻山组的侏罗青龙。

据悉,沙海组产出的脊椎动物化石多为零散骨片,团队在黑山龙标本表面也只看到了一个齿骨和一个颧骨。通过高精度CT扫描在岩石内部发现了更多骨片,包括小半个头骨和一些零散骨片。研究人员对扫描数据建模,再虚拟放大、镜像模型后进行3D打印,最终恢复出侏儒黑山龙的大部分头骨结构。与侏罗纪的栉颌鳄和青龙相似,黑山龙吻短、下颞孔未闭合。根据下颌长度推测,侏儒黑山龙的体长约30厘米,与栉颌鳄和潜龙的大小相当。

“在离龙类的系统发育树上,‘非新离龙类’满洲鳄、潜龙、戏水龙、复活龙等构成了异离龙类这一支;栉颌鳄、青龙和黑山龙位于新离龙类和异离龙类构成的支系之外,个体都比较小、形态特征原始,其中侏儒黑山龙在时代分布上最晚。”董丽萍说。

相关论文信息:http://dx.doi.org/10.1080/14772019.2020.1749147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