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黄辛 张婷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0/5/10 22:43:08
选择字号:
华东理工大学“乘客” 随新飞船试验船返回

 

5月8日13时49分,我国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预定区域成功着陆,试验取得圆满成功。随着试验船返回舱着陆,航天育种产业创新联盟征集的搭载实验材料顺利返回。据了解,这次试验船安排了航天育种、空间生物等相关实验类项目75个,涵盖农作物、林草花卉、中草药种子和生物菌种实验装置,还有对基础研究具有重要科学价值的模式植物和模式动物实验样本,搭载样本总数达988件(份)。其中引人注目的,则是华东理工大学的微生物采油菌种。

微生物采油是利用微生物自身有益活动或代谢生物表面活性剂等产物,来提高原油采收率、延长油田开发寿命的新技术,目前为国际上油田开发领域研究热点。掌握微生物采油这一核心技术的,正是华东理工大学生物采油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2013年,依托华东理工大学、与大庆华理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共建的生物采油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获批立项建设,并在2019年度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评估中获评优秀。

据该中心主任牟伯中教授介绍,生物采油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自立项建设以来,以满足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立足我国老油田,进一步延长油田开发寿命和经济有效的提高采收率,聚焦微生物采油调控技术、枯竭油藏生物改造技术和生物基表面活性剂开发与应用。建设了国内首个万吨级生物表面活性剂和微生物采油菌剂工程化平台,开展了多项工业先导试验和工业化应用,在生物表面活性剂工业化生产技术和生物化学复合驱油技术方面取得突破,成功实现了从实验室研究到工业化应用,有力地促进了交叉学科建设与发展和产学研合作与成果落地。

目前,我国大量的石油资源尚未得到有效开发,大约2/3的资源仍然静静躺在地下,而微生物采油恰恰能够低耗高效且环保地撬动地下石油资源的采收,实现油藏的保护性开采、可持续开发。

然而,菌种是微生物采油“卡脖子”要素之一,已经制约了微生物采油技术的应用效果,影响了工业化应用推广。目前,微生物菌种多数来源于地表自然环境或地下油藏环境,性能相近,特异性不强。采用紫外诱变、化学诱变等技术进行育种试验已经见到了积极的诱变反应,但效果不够理想。若能利用太空极端环境对原始野生菌株进行诱变,则有望获得特异性强、性能更加突出、具有工业应用价值的突变菌株,提升和强化微生物采油应用效果;同时,也将在具有工业应用价值的微生物菌种诱变育种方面积累宝贵的经验,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据悉,这次搭载新飞船的微生物采油菌种,正是华东理工大学生物采油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和大庆华理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优选的、已经开展工业化应用或具有重大应用价值和前景的4株采油微生物菌株。“我们期待探索微生物采油菌种太空育种之路,开拓微生物采油菌种选育新途径。”牟伯中说。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糖刹车”基因破除番茄产量与品质悖论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