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专家到科创中心参观交流 图片来源:赵华
粤港澳大湾区是科技创新的热点地区。位于大湾区中心的广州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以下简称科创中心),把建设农业科创“超级媒婆”要素平台作为自己的目标。
这里20余名骨干人员全部拥有博士学位或副教授以上职称,平均年龄不到36岁。这群农业博士在大湾区开启了农业科创的青春故事。
“打了鸡血”的团队
科创中心的三大核心定位是:广东省委、省政府农业科技的统筹、组织、指挥“中心”;科学家和企业家农业科技孵化、创新、交易“硅谷”;服务于粤港澳大湾区和全省乡村振兴、互通全球的农业科技“航母”。
仅仅在一年多前,科创中心还没有组织架构,没有工作人员,一切从零开始。
2019年2月19日,广东省博士团团长刘玉涛接到了任命函,从梅州市农业局原局长的岗位上被抽调为科创中心筹备组组长,并即刻动身赴广州启动该平台筹建工作。
为了理出头绪,刘玉涛把自己关在屋里三天三夜,闭门补课、静心谋划。随后制定出了科创中心“一核两带四区N园”的首期框架规划,陆续和有关部门沟通并取得一致意见后,向上级主管部门正式汇报,并得到一致认可。
“不求所有,但求所用;聚智聚力,合作共赢。”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厅长顾幸伟的话开启了科创中心招揽人才的思路。
经过一番准备,一封封挂职锻炼的邀请函发出。很快,中国热科院、广东省科学院、广东省农科院、华南农业大学、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等单位的一批青年博士、副教授主动联系刘玉涛,申请加盟。
短短1周内,就有19位博士和若干位硕士加盟科创中心。
广东省科学院博士胡玉伟笑称:“这是一个非常奇特的团队,大家都像打了鸡血一样。”每天晚上12点以前交材料,几乎成了大家约定俗成的规矩。新班子、新平台、新通道、新机制,一切都要从零开始。
从科研到科创的身份蜕变
2019年中秋节,一个紧急的项目预算要当天完成。没有模板,从来没接触过财务工作的赵华博士,从上午10点接到任务开始,顾不上吃饭,和两位同事一起撰写、绘图、审稿,一直忙到次日凌晨4点。
刘玉涛在微信中回复他们:“就以第6稿定稿吧。”赵华整个人一下放松,瘫坐在椅子上睡着了。
从搞科研到搞转化,博士们经历了磨练,胆子大了、口才好了、信心足了。
2019年6月28日,科创中心举办的“水稻矮化育种60周年纪念暨水稻产业科技大会”开幕,吸引了来自亚洲、美洲、欧洲、非洲等地的3000余名专家、企业家慕名参会。这场大会不仅有展览、论坛,还有水稻产业全链条线上线下展示,在全国联网的要素交易市场上为科学家和企业家牵线搭桥。
牵头组织大会的是水稻栽培专业的马群博士。经过这次历练,她从性格内敛、说话声小变得思路活跃、行动果敢,熟悉她的人都说她“真像变了一个人”。
大会筹备团队工作人员合影 图片来源:赵华
在这群农业博士的不断努力下,科创中心用短短1年时间吸引了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6.7万家企业、3.2万名专家加盟。
长期从事果品削皮机研发的杨李益教授、一直致力于烘干技术研发的威而信公司陈启文和香港农业新秀古明欣,因为“3D打印”撮合。不但以柚子为载体串联起了“遴选—削皮—烘干—粉碎—萃取”一体化技术链,而且促成了“柚子果酱”、“精油”等系列延伸产品的开发。
新冠肺炎疫情后期,华南农业大学科学家和湾区企业家多次汇聚科创中心,谋划“一带一路”大豆合作计划。疫情期间,科创中心1个月内为广东农业企业直接融资38.48亿元。
科创中心还在汇聚中医中药大资源体系,发挥广东省底蕴深厚的“汤”文化优势,计划今年9月在大湾区举行集药食同源文化、产业、市场、科技于一体的要素交易大会。
赵华介绍,今年底将有20余名博士、硕士加入科创中心。这些“逐梦人”不但在这个大熔炉中锤炼了自我,而且更在科创中心和原单位之间构建起了稳固桥梁,为科技成果孵化与创新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