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冯丽妃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0/5/5 15:57:38
选择字号:
2070年,全球三分之一人口将面临极限高温
中美欧科学家呼吁全球共同努力,迅速减少碳排放

 

5月4日,中、美、欧科学家在发表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的一项新研究中指出,除非温室气体排放下降,否则在50年后,地球上三分之一人口居住的地区将如撒哈拉沙漠腹地区域一样炎热。

在新研究发表之际,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蔓延,对人口经济和社会带来损失。由国际考古学家、生态学家、气候学家组成的研究团队警示:如果碳排放继续快速累积,地球将越来越可能陷入前所未有的危机之中。

35亿人居住环境将不宜生存

近6000年来,人类在宜居的气候条件下繁衍生息。全球大多数人口集中生活在狭窄的气候带,这些区域年平均气温为11~15℃,只有少数人口生活的地区年平均气温为20~25℃。数千年来,尽管人类不断创新和迁徙,却大都在此类气候环境中居住生活。

“人类对适宜气候条件的持续需求令人惊讶,这也表明了人类生存和繁衍的基本约束条件。”荷兰瓦赫宁恩大学教授马汀·谢弗尔(Marten Scheffer)说。谢弗尔与中国南京大学的徐驰教授共同开展了这项研究。

但是人类活动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正在推动全球平均气温上升,地表升温速度远高于海洋,且炎热地区的人口增长更快。研究认为,在碳排放持续增加的情景下,到2070年,一个普通人生活环境的气温将上升7.5℃,高于全球平均气温上升幅度(略高于3℃)。

在此情境下,气温快速上升,加之全球人口发生变化,意味着50年后,全球约30%的人口生活在平均气温将超过29℃的环境下。现在,仅有0.8%的全球地表处于此类气候条件,且大多位于撒哈拉沙漠腹地。然而,到2070年,全球19%的陆地面积将处于这样的气候条件下。

“这将让35亿人处于几乎无法生存的环境之一。”研究报告的作者之一、丹麦奥胡思大学珍·克里斯汀·斯文宁(Jens-Christian Svenning)说。

“坦率地说,最初我们对研究结果也感到十分惊讶。”徐驰说,“我们得到的结论如此惊人,因而我们又多花了一年时间对所有假设和计算进行了核对。为了保证透明度,我们决定公布所有数据和计算机代码,方便他人进行后续研究。”

唯一出路是迅速减少碳排放

“新冠肺炎疫情彻底改变了世界,这在几个月前简直无法想象。我们的研究结果显示,气候变化也会带来类似后果。”谢弗尔说说。气候变化发生的速度较慢,但与此次疫情不同的是,这种变化是无法逆转的。

谢弗尔表示,在地球上很大的区域内气温会升到不适宜人类生存的水平,而且不再回落。这不仅会产生灾害性的直接影响,还会削弱国际社会应对新型全球流行病等未其他风险的能力。“阻止气候变化的唯一方法就是迅速减少碳排放。”他说。

快速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可使陷入上述极端生存条件的人口减少一半以上。“如果人类能够成功遏制全球变暖,上述影响可大幅减少。”报告作者之一、英国埃克塞特大学气候专家、全球系统研究所主任蒂姆·雷恩顿(Tim Lenton)说。

雷恩顿表示,计算显示,现有气温水平每上升1℃,就意味着约有10亿人口失去适宜生存的气候条件。“现在必须以更加人道而非货币化的方式,来说明遏制温室气体排放的益处。”他说。

应对极端升温急需全球共同努力

报告作者指出,如果气候变化不受遏制,面临极端高温的35亿人口中有一部分可能会选择迁徙,但除气候因素之外,还有很多因素会影响人们的迁徙决定,而通过气候适应可缓解部分迁徙压力。

“对因气候变化而迁徙的人口规模进行预测依旧很难。”谢弗尔说。“人们倾向于留在自己的家乡,同时在一些地区,加强本地气候适应工作也有很大空间。但在发展中国家,为了实现气候适应,必须首先快速提高社会福利和人口素质。”

研究强调,必须用全面方法应对气候变化,包括气候适应措施、应对社会问题、提高治理能力、为居住地遭受气候影响的人们争取发展权利,以及富有同情心的法律援助,要保证所有人都能有尊严地生活,这些措施至关重要。

虽然该项研究聚焦在全球尺度,但其研究途径和结果也有助于分析气候变化对各国的社会影响。根据全球气候模型的预测结果,我国中南部地区的气候适宜性(基于气候生态位的视角)可能降低,而北方大部分地区的适宜性可能有所上升。制定气候变化的局部适应措施,以及考虑气候缓解的潜在成本,在宏观层面对于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参考价值。

“这项研究结果也值得中国关注。显然,我们需要全球共同努力,才能保护我们的后代免受气候变化造成的巨大影响。” 徐驰说。

“新技术和全球共同努力增强了我们重建人类历史的力量。”美国盛顿州立大学考古学家蒂姆·科勒(Tim Kohler)说。“这一研究提醒我们一个长期被忽视的事实,尽管人类社会在持续发展,但人类一直保持着对气候条件的紧密依赖。我们也从考古学中发现气候变化加速人口迁徙的诸多案例。”

doi:10.1073/pnas.1910114117/-/DCSupplemental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糖刹车”基因破除番茄产量与品质悖论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