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郑金武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0/5/4 20:58:54
选择字号:
绿色技术专利:质量待提升,转化是关键

 

中国环保产业协会联合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发布的“全球环境技术专利热度分析报告”显示,最近十年来我国环境领域技术专利发展非常快,但环境领域核心专利少、专利质量亟待提升、专利权转移转化比例低等问题,制约着我国从环境技术专利大国跻身专利强国。

这是中国环保产业协会副秘书长燕中凯在近日举行的“为绿色未来而创新”知识产权日专题培训活动上透露的消息。此次活动由世界知识产权中国办事处和北京知识产权局联合主办,中关村创蓝清洁空气产业联盟承办。活动以线上和线下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旨在帮助相关从业者了解知识产权为核心的科技商业策略,学习相关国际知识产权体系和工具。

多位专家在活动上表示,我国在包括环境技术、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等在内的绿色技术领域,应十分重视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以应对未来的各种挑战。

巨大市场推动绿色技术专利布局

中关村创蓝清洁空气产业联盟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到2030年,中国清洁空气的市场规模将超过20万亿元,我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清洁技术市场。

该联盟主任解洪兴表示,绿色技术除了清洁空气技术外,还包括清洁交通、能源等方面;如果加上这些领域,绿色技术市场规模更为庞大。

来自国家知识产权局的数据显示,从2014年到2017年,我国的绿色技术专利申请量达24.9万件;这其中的22.4万件专利是由国内的申请人提交的。

从传统的环境领域来看,“环境技术专利布局热度明显高于社会其他领域的平均水平。”燕中凯表示,从2008年到2017年,我国环境技术发明专利申请量从6349件上升到52245件,增长了8.2倍。“相比于同期发明专利平均4.8倍的增长,环境技术专利申请是很热的。”

从全球来看,我国也是积极布局环境领域技术专利的重要国家,在2016年和2017年两个年度,我国环境领域技术专利申请量占全球环境技术专利申请量都超过了70%。

巨大的市场机遇,也吸引了国外申请人积极布局中国。解洪兴介绍,来中国提交绿色技术专利的国家中,日本、美国、德国、韩国、法国排在前五位。“尤其是日本的企业,非常关注中国的绿色技术市场,日本很多中小企业在中国都布局了非常系统的知识产权。”

应系统构建知识产权管理体系

但我国还不是绿色技术专利强国,主要的差距表现在核心专利少、专利质量低、专利海外布局不足等方面。

解洪兴介绍,在过去十年中,我国环境技术专利里面只有400多项是核心专利,而这方面美国是我们的四倍多。此外我国的专利维持年限普遍较短,我国的绿色专利维持年限基本在6.1年,而国外申请人来华布局的绿色专利维持年限基本在9.2年。

“事实上,在许多环境领域的技术专利,尤其是来自院校的专利,有接近60%是没有维持超过6年的,这使得许多专利并没有形成真正的商业价值。”解洪兴说。

我国环境技术专利在海外布局也不足。解洪兴介绍,美国的申请人将38%的专利布局在美国本土,剩下62%全部布局在海外。更为极端的是德国,在德国本国布局的环境技术专利只有8%,92%都布局在海外。我国则是96%的环境技术专利都布局在中国国内。

“没有去其他国家申请专利,代表我们主动放弃了在其他国家的专利权。”解洪兴说,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警醒。

此外,我国的企业对知识产权的重视度也是不足。中国有效绿色技术专利持有量排名前20的专利权人里面,国外的企业有8家,国内的高校有9家,而国内企业仅有2家。

如何从环境技术专利大国跻身入强国?“主要是要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推动专利事业高质量开放发展,加快补齐短板,快速跟国际接轨。”燕中凯说,环境技术专利方面,我国要从提升核心专利数量、加强专利成果转移许可和市场转化、加快专利国际化布局等方面寻求突破。

我国的环境技术专利在PCT申请方面占比还非常低。“总体比例还不足2%。”燕中凯介绍,按照环境领域来看,大气技术专利申请PCT的占1.45%,水技术占1.02%,固废技术1.05%,监测技术1.06%,土壤和地下水技术仅占0.42%。“要挖掘环境技术专利的PCT申请潜力。”

“应系统构建我们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解洪兴表示,除了专利、商业秘密,知识产权体系还包括商标、著作权等,整个生产、销售、经营的各个环节,都会有知识产权的风险。

解洪兴建议,我国企业要积极开展专利战略管理、培育高价值的专利组合资产等。

成果转化从专利申请开始

解洪兴表示,专利的申请和布局,对成果转化也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发泡技术是一项会破坏臭氧层的环境材料技术。2003年,山东理工大学科研团队启动了发泡技术的替代技术研发,至2010年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在其后的成果转化过程中,却因没有形成知识产权,成果没办法实施转化。

2013年,山东理工大学启动相关专利申请工作,却又找不到一家既懂知识产权,又同时理解发泡技术的专利服务机构,两年下来专利申请毫无结果。所幸在国家知识产权局的帮助下,科研团队一共申请了43项专利,其中包含4项PCT、4个核心专利,专利文件超过了200页,形成了一个比较系统的专利组合。最终这项技术以独占许可的方式,获得了5.2亿元的成果转让收益。

“这个案例是非常经典的,代表了我们在成果转化中面临的一个极大问题,就是在知识产权上的短板。”解洪兴说,如果我们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没能形成高价值专利,成果是很难交割的。

“从科研机构角度来看,要打破科研的小循环,要将我们原来科研项目申报、写论文的小循环,变成一个产业大循环:申请核心专利、做好知识产权布局、发表论文,最终科技成果实现产业化。”解洪兴建议。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