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积极支持复课的,但是要做够措施,保持一定的社交距离。”20日下午,在教育部主持召开的学校疫情防控专家报告视频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钟南山强调,复学的工作一定要往前走。就算个别学校出现感染病例,也不奇怪,遇到问题及时处理,就不会有校内疫情的大规模爆发。
截至上周五,我国所有省(区市)包括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都已至少明确了部分学段的开学时间,复学学生已经达到3500多万。
如何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下的校园疫情防控工作?教育部为全国教育系统的“战友”开了场阵容豪华的报告会,请来权威专家钟南山、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兰娟和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为学校复学工作“把脉”。
很长时间内我国仍然面临输入型风险
中国本土的新冠肺炎疫情传播已经基本阻断,但是,我国仍然面临较大的境外输入风险。
“我们初步来看,在小部分人群里,现在对新冠病毒有抗体的只有百分之几。真有大量输入型传染的话,我们肯定还是没有免疫性。”钟南山指出,中国的抗疫,是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以联防联控的机制取得了较好效果。但是,国际上疫情形势不容乐观,“外来的继发感染随时存在”。
有的国家,正处于疫情高峰频段;有的国家,高峰尚未到来,疫情还在进一步蔓延;还有的国家,由于目前的检测能力还跟不上,其疫情态势是未知数。
“学校面临的最大风险,也是输入型风险。”张文宏说,“未来几个月,明确告诉大家,这个风险始终存在。”
输入型病例或会使得国内产生个别病例,一旦个别病例产生,就可能与学校发生关联。在大学,本地的学生晚上要回家;在中小学,家长会跟外界接触。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少量的无症状感染者。
但因为有风险,学校就要继续关闭吗?世界上的疫情发展一波又一波,等到完全消停再开学,并不现实。“风险存在,但绝不比其他国家复学的风险更大。”张文宏直言,可以说,现在疫情控制得最好的国家,就是中国。
若校内出现1号病人,这不是学校的责任
国际疫情不断,国内也可能不断出现关联型个案病例。不过,三位专家都指出,无论中国哪个城市出现病例,哪怕这个病例产生了小范围传播,甚至出现了超级传播者,都是正常的。
如果这个病例通过某种途径到达学校,学校要做的事情就来了。
“学校的防控重点在于,不要让你的学校出现二代、三代甚至四代病例,形成连环感染。”张文宏直言,学校里若出现1号病例,这个责任一定不在学校,发现并诊断被关联感染的病例,是卫生和疾控系统的工作。但是,如果学校出现大批量的二次三次传播,那很可能是学校的防疫工作没做好。
他举起手边一沓文件:“我今天拿到上海教委的一叠文件,文件很好,但是文件如何落实,才是关键。”
文件千万条,“距离”第一条。张文宏说,学校复学后,一定要保持社交的物理距离,并用替代性方案解决学生的社交需求。
如何保持距离?从教室到餐厅到宿舍,不同的场景,都该有相应的方案。在宿舍管理上,学生不能串门;在餐厅就餐,必须隔开距离;在教室上课,可以考虑一个班拆成两个,给学生更多空间……“这些问题要研究。怎么做,体现的是学校的智慧。”
张文宏建议,学校应该跟附近医院的发热门诊形成定点联系,一旦学生出现状况,可以送到指定医院进行诊断,形成管理闭环。
“学校的防控,一是要有社交距离,二是要有行之有效的应急防控流程。”张文宏说,只要应急反应启动得早和快,只要严格遵循了流程,哪怕出现个别传染,也不会酿成严重后果。
李兰娟表态道,她积极支持复学,因为我国已经具备了复学的条件。她提醒道,学校复学的时候,一定要做到“底盘清楚”。
“要保证学校回来的人里是没有感染者,学校里面没有传染源。”如果对重点地区回来的人有所担心,应该对其进行核酸检测甚至抗体检测。“不要把感染者放入学校,住校的学生也不要随意外出,外出必须报告。”李兰娟指出,边境省份的学校更要提高警惕。
“保持距离,戴口罩,勤洗手,测体温……发现传染源立刻控制,把接触的人立刻隔离,不会造成大的扩散,无需恐慌。”李兰娟强调。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