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何静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0/4/21 9:27:25
选择字号:
“光合作用”不再怕热
我国科学家在提高植物光合效率和产量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郭房庆团队在提高植物光合效率和产量方面取得进展,让“光合作用”不再被“高温”困扰,为应对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条件下的粮食安全生产挑战,提供了解决方案。相关成果4月21日在线发表于《自然—植物》。

温度是影响植物生长周期和地理分布的主要因素之一。阳光充足(高光强)或高温胁迫通常会抑制光合作用,进而导致作物严重减产。 因此,全球气候变暖对世界粮食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植物细胞中的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阳光充足(高光强)或高温胁迫通常会引起叶绿体中活性氧累积,抑制光合作用过程。其主要原因是造成“栖息”在叶绿体类囊体膜上光合复合体PSII关键蛋白D1的迅速降解,叶片光合机能下降,进而导致作物严重减产。

D1作为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重要复合体PSII的核心蛋白,对于高温胁迫最为敏感,是PSII复合体内最容易受损和更新最快的蛋白。一旦PSII受到高温伤害,在修复过程中,损伤的D1蛋白被新合成的D1所取代。叶绿体作为半自主性的细胞器,具有自己的基因组,编码D1蛋白的叶绿体基因为psbA。而在光合作用进行过程中,叶绿体中累积的活性氧会显著抑制D1蛋白的翻译过程,进而导致PSII复合体的修复效率降低,这种情况在高温胁迫条件下尤为严重。因此,如何提高强光条件下或高温胁迫下PSII的修复效率,进而增强植物的光合效率、生物量和产量,是长期困扰这一领域科学家的难题。

研究团队认为D1可能是PSII这个“木桶”中最短的“板”,补充D1很可能是提高植物光合效率的关键点。研究人员将克隆的拟南芥叶绿体基因psbA整合到核基因组中,并由强力响应高温胁迫的启动子驱动表达。

研究人员表示,将这一全新构建的融合基因整合进拟南芥、烟草和水稻基因组,相当于将它们天然具有的叶绿体基因psbA成功“拷贝”到核基因组并同时获得响应高温胁迫启动表达的特性。

研究表明,每种植物三个改良株系均生长旺盛,高温抗性、光合效率、二氧化碳同化速率、生物量方面相较于野生型均有大幅度增加,效果显著。研究同时证实了植物在正常生长和高温胁迫下对于D1的需求是高水平的,天然的叶绿体D1合成途径满足不了植物快速生长和抵抗高温胁迫对于新合成D1蛋白的需求。

在该项成果中,研究人员通过遗传工程手段在拟南芥、烟草和水稻中创建了一条全新且由高温响应启动子驱动的细胞核融合基因表达的D1蛋白合成途径,建立了植物细胞D1蛋白合成的“双途径”机制(天然的叶绿体途径和创建的核途径)。增加细胞核源D1合成途径,显著增强植物的高温抗性、光合作用效率、二氧化碳同化速率、生物量和产量。

专家认为,就“为植物细胞增加一条全新的D1合成途径并显著提高光能利用效率”而言,这一原始创新性的发现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尤其在提高植物光能利用效率方面,是一个重要突破性进展。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8/s41477-020-0629-z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糖刹车”基因破除番茄产量与品质悖论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