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冠治疗舱内实现医工交叉“微转化” |
上海一医支援雷神山医疗队率先使用5G听诊设备 |
|
肺炎患者肺部炎症状况是疾病转归的最重要因素,听诊器在其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为了时刻监测雷神山驻地舱内患者病情变化,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支援雷神山医疗队用上了一款由医院心内科、呼吸科和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田杰、沈昕团队,通过医工交叉联合研发的最新设备——“5G无线听诊器”。
这款设备体积小、易消毒,能持续采集听诊音,除了听呼吸音外,还能用于听心音、判断鼻饲胃管位置等,帮助医护人员实时判断患者病情发展。医疗队还可通过医院新建的新冠肺炎防控5G远程会诊平台,将数据实时传输到后方,实现远程会诊。
“ICU里的患者大部分处于气管插管状态,根本离不开高流量吸氧,进行CT检查较困难,通过听诊来监控患者肺部的情况是一种简便有效的方法。”上海交大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呼吸科主任医师张鹏宇告诉记者,“传统听诊器在穿戴防护设备后无法使用,我们特地准备了这款设备,目前使用下来效果很好,哮鸣音、痰鸣音都能听出来,之前就有一位患者突发氧饱和度下降,通过听诊发现有大量痰鸣音,及时给与吸痰处理后解除危险。”
除了急救时的听诊外,“5G无线听诊器”在日常查房时也可对患者进行听诊随访。在查房中,上海交大附属第一人民医院专家发现有的患者虽然胸部CT影像变化不大,但肺部啰音基本消失,提示患者康复过程中,肺部的功能性变化可能会稍早于器质性变化。在经过充分验证后,这类患者就可以更早地转出ICU,进入普通病房。此外,医疗队还利用无线听诊器处理心梗患者,通过心音听诊纠正心衰,使得患者病情缓解;还能判断鼻饲胃管的正确位置,防治吸入性肺炎等。
上海交大附属第一人民医院支援雷神山医疗队领队、副院长刘军告诉记者,通过上海交大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建设的新冠肺炎防控5G远程会诊平台,医疗队还能将数据实时传输到后方指挥中心,后方专家能随时进行会诊和病情判断,为前方提供支持。未来,医院还计划通过人工智能深度学习技术,将呼吸音的识别升级为智能自动化,实现对患者的实时监控。
据上海交大附属第一人民医院科研处处长祝延红介绍,这款5G无线听诊器是医院大力推动临床研究的成果。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研发团队抓住危重患者听诊这一临床需求,与上海交通大学合作,加班加点进行产品改造和软件升级,终于赶在第八批援鄂医疗队出发以前将第一批产品交到了医疗队专家手里。
将临床难题提炼为科学问题,进一步转化为科研课题,最终再反馈临床,形成可应用的技术和设备。“从临床来,回临床去”,最终提升医疗质量,这正是推进市级医院临床研究建设与医工交叉研究的初旨,努力把医学科研成果写在病人的病历里。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