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茶抗新冠病毒”“生姜抑制病毒”“纳豆防肺炎”,这些谣言让人真假莫辨,对于营养谣言鉴别能力不高的大众来说,如何科学抗“疫”?掌握必备的防护、营养和运动知识,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3月22日,由环球时报、生命时报、腾讯新闻、安利纽崔莱等多家机构联合举办“打造健康防线,专家直播课堂”活动。多位营养学专家通过直播的形式,为大众解锁防疫营养健康干货,科普“养生千万条,科学第一条”。
日前,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治营养膳食指导》,明确指出“科学合理的营养膳食能有效改善营养状况、增强抵抗力,有助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与救治”。不仅如此,“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也已被纳入“健康中国2030”建设主要指标体系。
然而,疫情当下,人们对于营养健康知识的需求迅速放大,但公众的营养素养并未随之显著提升,各类养生健康谣言频发。
此次活动发布的《国民营养素养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通过汇集全国1.2万名受访者的真实数据,国民对营养谣言鉴别能力平均得分仅65.8。果汁可以替代新鲜水果、吃大蒜治疗感冒、虾皮是补钙冠军、喝大骨汤能补钙等谣言误信比率仍然偏高;国民获取健康知识的主动性较高,但对科学知识的甄别能力有待提高,半数人群很少主动验证真伪。
《报告》的调查数据还显示,每天吃早餐对近四成国民来说是奢望,同时四成国民早餐缺乏奶、豆制品,导致蛋白质和钙的摄入不足,过半数90后运动量不足,近两成95后凌晨1点后入睡。均衡全面的营养,合理的运动,充足的睡眠,是维持人体功能和健康的物质基础,也是保障人体免疫系统正常工作的基础,对提高机体免疫力、降低疾病风险有重要的保障作用。
《报告》指出,目前没有任何特定食物,比如茶、生姜、纳豆等能够帮人抵抗新冠病毒,但是通过合理膳食、均衡营养,使身体处于良好状态,有助于提高抗病能力。第一,食物多样,每天至少摄入12种食物,应包含谷薯类、蔬菜水果类、畜禽鱼蛋奶类、大豆坚果类等;第二,多吃蔬果、奶类、大豆,不以果汁代替鲜果;第三,适量吃鱼、禽、蛋、瘦肉,少吃肥肉、烟熏和腌制肉,坚决杜绝食用野生动物;第四,少盐少油,控糖限酒,足量饮水,成年人每天7-8杯(1500-1700毫升),提倡饮用白开水和茶水;第五,合理选用营养素补充剂。
在饮食的基础上,每天还要保证有一定量的活动:一是可在家里做一些简易的活动,比如原地跑或走、室内体操、下蹲、仰卧起坐、俯卧撑、拉伸等,时间不少于30分钟;二是在空旷人少或通风良好的户外,可进行一些户外身体活动,如慢跑、快走、体操等,同时能获得一定日光暴露的机会及时间。
正在武汉抗击疫情防控第一线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所长丁钢强表示,对于大众而言,在抗击疫情当中,除了健康的生活方式,还要通过合理膳食来构筑自身的免疫力,蛋白质摄入必须保证,维生素C、锌、铁、膳食纤维等营养素也不可或缺。
针对陆续复工的人群,如何兼顾营养和安全,成为上班族普遍关心的问题。解放军总医院第八医学中心营养科主任左小霞强调,复工进餐同样要遵照膳食平衡的原则,食物多样、少油盐糖,吃动平衡、健康体重;工作期间可适当补充坚果,坚果富含蛋白质、多种有益油脂、维生素B、维生素E以及锌、铁等微量元素,还可增强饱腹感;有些白领为了减少午餐时间和人员聚集,用零食代替午餐或是不吃午餐,这样的做法达不到膳食均衡,人体缺乏必要的营养素补充,反而影响正常免疫系统,得不偿失。
“普及防控知识,提高公众防控意识和能力,是打赢这场疫情阻击战的重要保障之一。” 中国健康教育中心三级职员马爱宁主任表示,中国健康教育中心针对疫情防控和公众问题,发布了系列健康教育材料,其中合理膳食、均衡营养的知识普及,是疫情防控的重要内容,更是公众关注的话题。
环球时报第一副总编、生命时报社社长吴天红表示,“吃的学问”对免疫力提升至关重要,但时下有关饮食的谣言在网络作乱,混淆视听。在抗疫的关键时期,主流媒体有责任和义务为大众提供获取营养知识的专业通道,还有那些宝贵的、正规的核心信息。
活动同期还举行了2020安利纽崔莱营养中国行启动仪式,并将主题确定为“养生千万条,科学第一条”。安利(中国)总裁余放介绍,针对后疫情时代,公众营养健康意识持续加强、需求更加多样化的趋势,今年的营养中国行将体现两个特点,一是在内容上聚焦营养与免疫力的健康指导;二是为儿童青少年、男士、女士、中老年等不同人群,提供定制化的专业营养健康指导,让公众提升营养素养,掌握必要的营养科学知识,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直播现场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