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黄辛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0/3/22 15:45:00
选择字号:
上海第三批医疗队平安返回

 

3月22日,包括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屠国伟、肝外监护士张晓云在内的上海第三批医疗队踏上了回家的征程。距离年初四他们出发已将近2个月,冬去春来,在这近60天的日子里,他们在武汉第三医院光谷分院ICU病房里救治新冠患者,与病魔抗争,为一个又一个病人带来了生的希望。

“用最大的努力,去换取最好的结果,结果不好,我不会走。”

“欢迎爸爸回家!”正在与儿子视频通话的屠国伟向家里“报告”将要抵沪的消息,回想起一个多月前出征的画面还历历在目。年初三的晚上9点多,屠国伟接到通知第二天将出发去武汉前线支援。妻子在家帮他打包行李,他则回医院取些资料,“当时我用软件叫了个车,还不敢直接定位到医院,怕司机不愿意去,就定位到了医院附近的一个地址。”上车后,司机知道他要去支援武汉,就直接把车开到了医院,等他取完资料后又送回了家。下车时,司机说什么也不肯收车费。“虽然车费没多少钱,但我挺感动的。我和司机在路上聊了很多,知道他经济条件也不是很好。所以当他拒收我的车费时,我真切地感受到各行各业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抗击疫情,这真的让我特别感动。”去前线支援,家里人在支持的同时,难免会为他的安全担心。抵达武汉后,因为一直要在一线工作,屠国伟也很少给家里打电话,每次通话都是匆忙挂断继续去工作。上小学的儿子小小年纪却十分懂事,临走的时候他紧紧抱住爸爸,一边举起手做了个代表胜利的手势“V”,今天,爸爸终于回来了,“爸爸很伟大,他是个英雄!”

在武汉工作时,屠国伟的最大心愿就是:“用最大的努力,去换取最好的结果,结果不好,我不会走。”包括屠国伟在内的10多位上海派去的专家主要在重症监护室(ICU)负责危重患者的救治,他们分成早、中、晚三班,晚班要上12个小时。在病区里,屠国伟坦言,医务人员一方面需要思考如何更好地救治病人,控制他们的病情发展,另一方面,还要给予他们足够的安慰,让他们有信心配合治疗。对于年龄比较大、基础疾病比较多的患者,在感染病毒后的症状会相对比较重。“每当面对一个生命离开时,我的内心都会留下遗憾。”

元宵节那天,听说中山医院援鄂医疗队就住在自己对面的宾馆,兴奋的屠国伟下班后赶来和自己的兄弟们相聚、交流经验,还互相约定:等疫情过后,一起去珞珈山上看樱花!

中山医疗队员们在特殊时期创新了很多“金点子”,屠国伟也参与了“金点子”奖项目的申报——《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疏导,助力抗疫医务人员身心健康》。“身处疫情最严重的战斗前线, 医务人员容易出现心理危机,影响身心健康。”屠国伟说,医疗队在岗前培训时,心理科医生就要开始全程参与。在医疗队进驻医院后,心理科医生可以在医院清洁区建立心理咨询室,为医务人员提供心理咨询。咨询室外设置一面留言墙,让医务人员在并肩作战的间隙,多了一片相互鼓劲、祝福的心灵花园。

“我们的每一点付出,病人都记在心里。”

再次踏入上海这片故土,已是初春时节,阳光普照,鸟语花香,与几个月前离开时的那番萧瑟光景不尽相同,春风拂面,张晓云下意识捋了捋头发,原先一头飘逸的长发,如今已是一头干练的短发,“原本的长头发不太方便,就请医疗队的小伙伴帮忙剪短了。”张晓云说,理发的时候还有些不舍,一边忍住不让眼泪流下来,一边和小伙伴说剪到最短。在武汉的那些日子里,张晓云几乎每天都要穿戴口罩、隔离衣等防护装备,起先还会出现缺氧症状导致头痛,时间久了才慢慢适应。

在援鄂的这段日子里,有太多难忘的事,而最令张晓云感觉幸福快乐的瞬间,莫过于得知很多重症患者在他们医疗队员的救治下转为轻症,并顺利康复出院。“我们的每一点付出,病人都记在心里。”记得有一位住在病区的陈姓患者,为了感谢她一个月来对自己的悉心照顾,怕张晓云上下班路途太远,想把自家的自行车借给她作为代步工具,还约定等自己康复出院后,一定找时间来看她,表达感激之情。

“我们的工作是艰辛的,但在实践中思考并创新是中山医院的传统。”张晓云在医疗实践中发现问题,积极探索,申请并取得了关于传染病防护用的医用口罩的专利:一种可供无创正压机械通气患者使用的口罩,该项目已取得专利号,正在努力实现转化,“希望这种口罩能在传染病治疗和防护的临床工作中起到帮助作用。”她还申报了中山医院抗疫专项创新基金,并被医院团委推荐参加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的评选。

屠国伟与张晓云是中山医院派出的医疗队中最早回来的两位“逆行者”,还有141位“中山人”(包括2位厦门出发)依然坚守在武汉前线。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糖刹车”基因破除番茄产量与品质悖论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