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郑金武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0/3/3 14:10:43
选择字号:
应对疫情亟需加强智能传感器研发

 

在抗“疫”战场上,科技提供了“硬核支撑”,呼吸机、监护仪、制氧机、负压救护车等医疗设备,在疫情防控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这些医疗设备都离不开传感器技术的支持。

近日,北京知识产权运营管理有限公司(下称“北京IP”)发布《智能传感器技术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应用及高价值专利培育运营》报告(下称“报告”)。报告指出,智能传感器行业具有技术壁垒较高、产业细分环节多而分散等特点,应加强智能传感器技术研发,加快关键共性技术攻关,积极推进创新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

据介绍,在疫情防控、患者救治等过程中,智能传感器的应用十分广泛。在防疫工作中,对体温筛查起到重要贡献的红外体温计设备,就是典型的红外传感器技术应用。呼吸机中则集成了气体质量、流量、压力、湿度、温度和磁敏等传感器。救护氧舱、ICU病房以及住院隔离区环境监测等,也都离不开气体传感器的支持。

北京IP相关负责人表示,传感器在医疗健康领域应用采集的数据多种多样,可分为生理生物数据、环境数据、物理类数据。这些数据为病情诊断、疫情防控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性保障支撑。

报告显示,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广泛应用,数据采集结合无线传输大大提高了人们对数据变化监测的力度,传感器在数据监测源头端所带来的价值被进一步放大。通过结合新材料、纳米技术、生物技术等,传感器市场催生了一批以创新传感器技术为核心的医疗健康新兴产品与服务模式,这些产品具有更灵敏、微型化、便捷、成本低等优点,并已在医疗监测、 医学诊断、施药治疗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报告分析指出,智能传感器行业具有技术壁垒较高、产业细分环节多而分散等特点。得益于国内应用需求的快速发展,我国已形成涵盖芯片设计、晶圆制造、封装测试、软件与数据处理算法、应用等环节的初步的智能传感器产业链,但目前存在产业档次偏低、企业规模较小、技术创新基础较弱等问题。

但是,目前我国智能传感器技术和产品滞后于国外及产业需求。报告认为,一是传感器的感知信息方面仍然落后,二是传感器在智能化和网络化方面也比较落后。由于没有形成足够的规模化应用,导致国内多数传感器不仅技术水平较低,而且价格高,在市场上竞争力较弱。

报告还指出,目前我国医疗器械生产厂家主要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地区,在中低端器械领域生产企业众多,但整体规模和市值尚小。

近年来,工信部实施了“智能传感器产业三年行动”,聚焦移动终端、智能硬件、物联网、智能制造、汽车电子等重点应用领域,一批深耕智能传感器设计、制造、封测和系统方案的龙头骨干企业不断做大做强。

报告显示,随着我国半导体行业的不断发展,传感器产业链的中小企业已不再依赖进口,并自研自产核心芯片用于终端抗疫产品,部分高端器械领域已开始或完成进口替代。

此外,随着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智能传感器领域的知识产权保护不可或缺。据悉,目前北京IP正围绕智能传感领域,培育、收储智能传感器领域的高价值知识产权,探索构建专利组合与专利池,以提升智能传感器技术成果转化和价值实现。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