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防控已进入关键时期,核酸检测“假阴性”疑云一直未曾散去,湖北省也将临床诊断病例数纳入确诊病例数进行公布。疫情当前,如何才能更好地针对新型冠状病毒做出精准诊断?
中国工程院院士、生物芯片北京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程京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在临床救治过程中应实施精准的医疗,随着疫情的发展,这个时候再批准全国100家都做单一新冠病毒检测的这种试剂毫无意义,我们现在试剂盒的量已经足够了。”
《中国科学报》:面临数量巨大的疑似病例,如何才能更好、更快地进行诊断?
程京:随着时间的推移,临床当中已经有大量的信息呈现在我们面前,有两个事情要做。第一,新发的疑似病例数量是巨大的,所以我们需要把“他们”鉴定清楚到底谁是谁,要迅速组织开始做多指标的排查,就是同时进行多种呼吸道病毒指标的检测;第二,就一个字快,每天有这么多的病人在出现的时候, 除了检测指标的数量要多,分析速度一定要快。
目前我们做的快速检测呼吸道多病毒的全新微流控芯片开发已全部完成了,这款芯片在1.5小时内便可一次性检测包括新冠肺炎病毒在内的19种呼吸道常见病毒。目前生产层面也已成熟,现在正在走国家药监局的应急通道审批,获批后就可以投入战‘疫’使用,对大量就诊人群实现快速检测和分门别类的鉴别,从而大幅降低疑似病例数量,助力疫情防控。
《中国科学报》:对于目前核酸检测和CT诊疗标准的争议,您如何看?
程京:我有几个建议,第一,要科学合理地组合利用现有的技术手段。要冷静地考虑,我们有哪些最好的武器,如何科学合理地对它们进行组合性的使用,千万别认为哪个武器可以包打天下。
第二,政策制定要多听科学家意见。中国今天不缺技术,我们缺懂行的管理者。在临床救治过程中实施精准的医疗,首先我们要有精准的诊断,才会有精准的治疗,诊断出了错,治疗肯定就是不准的。随着疫情的发展,这个时候再批准全国100家都做单一新冠病毒检测的这种试剂毫无意义,我们现在试剂盒的量已经足够了,关键是能解决多少问题。
第三,需要加强对一线采样护士的培训和考试。CT的灵敏度和特异性是不及核酸的,不同的呼吸道病原体感染CT拍出的片子特征可能相似。而核酸检测结果出了偏差,问题并不一定在核酸本身,有很多时候例如样品都没取到。所以对于一线采样的护士进行战前的培训和考试是很必要的。
《中国科学报》:对于北上广一线城市的疫情防控,您有什么建议?
程京:建议要提前考量,建设一个大型甚至是超大型的集中样品诊断(检测)第三方机构,上工治未病,未乱先治,集中样品检测由工业界来完成,这样我们心里不慌,样品可以集中送检,不要让病人、医生全部在医院里挣扎。
北京在非典的时候非常好的经验,千万别丢了。那个时候北京43家指定医院,非典病人的样品全部集中送到我们医学检验所进行检测,8个小时之内交给北京市卫生局报告,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中国科学报》:参与这次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与17年前抗击SARS有什么不同吗?您有哪些感受?
程京:17年过去,客观来讲,不管是基础研发还是应用研发,我们国家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17年前,我们生物芯片北京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刚刚成立才三年,一穷二白,刚做出来第一台用于芯片检测的扫描仪,就遇到非典,当时好不容易花了一个星期才研制成功专门针对SARS冠状病毒检测的芯片。
但是17年过来,这次再遇到新冠肺炎,情况完全变了。这一次武汉的样品送到博奥医学检验所,我们用自己开发的二代测序系统MAPMI在两天之内就给出了分析报告。又在较短时间内完成了能检测包括新冠肺炎病毒在内的19种呼吸道常见病毒的基因芯片的研制开发。当年我们的检测,一台扫描仪一次只能检测一个样品,现在一套仪器一次就可以同时检测16人份的样品;当年分析一项指标长达5个小时,而现在一次性检测19项指标仅仅一个半小时就够了。
虽然我们现在还有很多做得不够的地方,但是要承认,随着国力的增强,我们国家的技术底子也比以前厚多了。所以在面对这种突发疾病的时候,只要我们不慌不乱,沉着冷静地去应对,没有什么了不起的。
《中国科学报》:在目前的舆论环境下,科学家动辄得咎,您如何看待公众质疑的声音?
程京:非常时期大家都有情绪波动,可以理解。但是在这个时候,科学家一方面要做好科普解释工作,另外一方面也避免不了忍辱负重,因为我们在科普方面欠的账太多。所从对于媒体来讲,尤其是权威媒体,客观、公正、及时性地报道非常重要。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